軟體動物門最大的1綱,種數占軟體動物總種數80%強。本綱動物足部非常發達,位於身體腹面,所以叫腹足綱;由於大多數種類有一螺旋形外殼,所以又稱單殼綱。

  本綱動物,除個別翼足類以外,頭部都很發達,一般呈圓柱狀或略扁平,上面生有1~2對觸角,第1對司觸覺(頭觸角)、第2對司嗅覺(嗅角)。觸角為圓錐狀或棒狀,能伸縮,有的種類觸角可完全縮入頭內。觸角的形狀因種而異。頭兩側各有1眼,有2對觸角的種類眼位於後觸角的頂端,有1對觸角的種種類眼通常位於觸角的基部,但也有的種類眼生在觸角的中部或頂端。頭的前端腹面有口,許多種類口向外突出成吻。肉食性種類(如鳳螺科、骨螺科、蛾螺科)的吻極為發達。口腔內有顎片和齒舌、顎片一般左右成對。齒舌極發達,根據其形態可以分為扁舌型,如原始腹足類鮑科、馬蹄螺科、蠑螺科等;柱舌型,如笠貝科、青螺科等;紐舌型,如許多中腹足目;翼舌型,如翼足目以及海蝸牛、梯螺等;軸舌型,如新腹足目的骨螺科、蛾螺科等;弓舌型,如芋螺科、塔螺科等。

  本綱動物的足部特別發達,蹠面寬廣,適於爬行;有些種類分為前足、後足和側足;有的種類分上足和下足,上足周緣生有許多觸手。足部有粘液腺,腺體的分泌物能潤滑足底,有助於爬行。有些種類如蟹守螺、某些濱螺可以靠足腺的分泌物將身體懸掛。一些營固著生活的種類(如蛇螺和寄生的種類)足退化,而營浮遊生活的種類足特化為鰭。

  腹足綱的外套膜一般呈袋狀,包括整個內臟囊,它與內臟囊之間形成一個外套腔,其中有鰓、肛門和生殖器官的開口。外套膜的邊緣常有許多色素和觸手。在原始類型(如翁戎、鮑屬等)中,外套膜邊緣常不連續,中線上有一個或長或短的裂縫。外套膜前方邊緣常形成水管。有許多種類(如寶貝科、琵琶螺等),其兩側的邊緣擴展,包被動物的貝殼。

  腹足綱的貝殼極為發達,而且變化多樣:有的為外殼,有的為內殼,有的貝殼完全退化。一般為螺旋形,有的左旋,有的右旋。螺旋的層數和高低因種類而不同:錐螺、筍螺的螺層多而高,鮑、寶貝的螺層少而低。貝殼的形狀、表面顏色、表紋和雕刻因種類而異。殼口的形狀和構造也隨種類而不同,有的完整,有的前後有缺刻,有的水管溝很發達。腹足類動物大多數能把肉體縮入貝殼。縮入貝殼後,足部常能分泌一個角質的或石灰質的厴掩蓋殼口,起保護作用。一些陸生蝸牛無厴,但在冬眠或夏眠時能分泌一個粘液膜將殼口封住,稱為膜厴。腹足綱動物的厴生有環狀或旋形的生長紋,生長紋有一核心部,根據生長紋可分許多類型,主要有旋型和非旋型,旋型又分多旋、少旋;非旋型又分同心型與覆瓦型等。

  腹足綱動物的內臟囊包括各種內臟器官,原始種類多少保留兩側對稱,較演化的種類由於扭轉而使內臟器官不對稱。

  腹足綱種類多,世界上各個地帶都有它們的蹤跡。如有的生活在深海、淺海或潮間帶,有的生活在江河湖沼,也有的生活在草原、森林、沙漠或高山。多數種類在陸地的淺水底下匍匐爬行,營自由生活;有些種類固著在巖石、珊瑚礁或其他貝殼上;有些種類在水中漂浮;也有些種類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營寄生生活或兩者共生。

  腹足綱類有的雌雄異體,也有的雌雄同體。前鰓亞綱的種類都是雌雄異體。原始腹足目無交接器官,精、卵成熟後排在海水中受精。中、新腹足目均有交接器官,通過交尾產卵,卵子多產於膠質的卵鞘中,許多卵鞘膠結在一起,形成卵群。後鰓亞綱和肺螺亞綱的種類都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交尾相互進行,有的許多個體連在一起交尾。

  腹足綱的很多種(如紅螺、香螺、東風螺、蝸牛科)的肉可以吃。有的種類可以入藥。許多種類(如寶貝科、芋螺科、梭螺等)的貝殼絢麗多彩,光潔可愛,可供玩賞。有很多種是貝雕工藝的原料。古代許多地方都用貨貝(見彩圖)當做貨幣。有很多種可作裝飾品。有些肉食性種類(如玉螺、紅螺、荔枝螺)獵食其他軟體動物,對淺海貝類的養殖具有一定的危害。一些植食性種類(如陸生的蝸牛、蛞蝓、海產的馬蹄螺)對農業是有害的。有些種類是人畜寄生蟲的中間宿主,如釘螺是日本血吸蟲的中間宿主,椎實螺是肝片吸蟲的中間宿主,扁卷螺是佈氏薑片蟲的中間宿主,為害人畜的健康。

  腹足綱分為3個亞綱:①前鰓亞綱(Prosobran-chia),這一亞綱中的種類大多為海生,也有少數淡水和陸生種。②後鰓亞綱(Opisthobranchia),全部為海生種。③肺螺亞綱(Pulmonata),大部分為陸生種和淡水種,海生種很少。

貨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