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蠶蛾科樗蠶的1亞種。原產印度,1938年前後引入中國臺灣省高雄,1940年後引入中國東北的昌圖、白城子、鳳城、莊河以及華東、華南等地。當時因越冬適宜溫濕度和蠶病防治等問題沒有解決,以致飼養失敗,未能定居。1950年重新由印度引進,經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進行研究,解決瞭以上問題,逐步在全國推廣飼養,現已成為產絲的重要蠶種之一。繭精煉後,成為絹紡的優良工業原料。絲的性質基本與傢蠶相似,且彈性好,經梳理後可得1~4級的長纖維60.9%,短纖維35.3%,損損耗僅3.8%。

  蓖麻蠶為多化性,在適宜條件下無滯育期,可全年連續飼養。在中國一年最多可發生7代;在夏、秋季節完成一個世代需38~40天;幼蟲蛻皮4次,共5齡;在20℃溫度中,蛹期為18天左右;成蟲羽化最盛期為深夜12時至翌日7時,占總羽化量的50%以上;成蟲一般傍晚交配,交配時間與卵的受精率很有關系,雄蛾需要交配4小時後才射精,交尾時間短不但受精卵少,產卵量也顯著減少;因此交配時間必需在14小時以上才能達到制種要求;雌蛾產卵量一般在300~400粒,最多可達532粒;卵期與溫度有密切關系,14℃以下不孵化,25℃左右一般為9~15天;雌蛾壽命一般為9~15天,最多可達22天;雄蛾為6~8天,平均為7.1天。幼蟲食性廣泛,除食蓖麻葉外,也可用木薯、臭椿、紅麻、馬桑等葉片飼養;萵苣、蒲公英等已作為試驗飼養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