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生化遺傳學傢。1903年10月22日生於內佈拉斯加的瓦胡,早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從事玉米的遺傳學研究,1931年獲博士學位,後去加州理工學院摩爾根實驗室從事果蠅的遺傳學研究。1935年在法國物理-化學生物學研究所與B.埃弗呂呂西合作研究果蠅復眼色素的遺傳。回國後短期在哈佛大學任教,1937年去斯坦福(Standford)大學與 E.L.塔特姆合作,從事脈孢菌的遺傳學研究。1946~1960年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生物系主任,1960~1968年任芝加哥大學校長,1968年任美國醫學協會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

  比德爾等通過果蠅復眼色素的研究和脈孢菌的營養缺陷型的研究,於1941年提出瞭“一個基因一種酶”假說。這一假說揭示瞭基因的基本功能。他所使用的營養缺陷型研究方法,以後被廣泛應用於各種代謝途徑和發育途徑的研究。J.萊德伯格采用大腸桿菌的營養缺陷型發現瞭細菌的遺傳重組,從而開辟瞭微生物遺傳學研究的廣闊領域。因此,無論在概念上還是在方法上,“一個基因一種酶”的假說及工作,是分子生物學的重要基礎之一。為此,比德爾與泰特姆以及萊德伯格共同獲得瞭195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的重要著作有:《遺傳學引論》(和A.H.斯特蒂文特合著,1939)、《遺傳學和現代生物學》(1963)、《生命的語言》(和M.M.比德爾合著,196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