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抗生素。1929年 A.弗萊明發現。40年代初,青黴素作為第一個抗生素在臨床上使用。青黴素G的R為C6H>5CH2-;青黴素V的R為C6H5OCH2-;青黴素O的R為CH2=CHCH2SCH2-;青黴素F的R為CH3CH2CH=CHCH2-;6-APA的RCO為H。發酵生產的青黴素,可因加入的羧酸前體的不同而有所區別。美國早期生產的是青黴素G,英國則是青黴素F。目前仍在生產的有青黴素G、V和O,中國生產的是青黴素G。青黴素G的鈉鹽分解點為215℃,比旋光度[α]

+301°(2%水溶液)。

  半合成青黴素 細菌因青黴素的使用可以產生抗性,例如抗青黴素 G的細菌可借β-內酰胺解酶而使結構中的四元環開裂,使青黴素破壞而失去活性。特定基團的引入,可對抗細菌的抗性。某些基團的引入,可使青黴素具有更廣泛的抗菌譜,或者更適用於口服劑型。目前已合成瞭上千種的半合成青黴素,其中大約有12~13種已經商業化。屬於廣譜抗菌型的有氨芐青黴素和羥氨芐青黴素。它們不僅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對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也有效。羥氨芐青黴素由於分子中含有羥基,在體內的吸收和殺菌能力強於前者,作為口服劑型使用時,易迅速吸收而分佈於其他組織。具有抗β-內酰胺解酶性能的半合成青黴素有甲氧青黴素、異秝唑青黴素和乙萘青黴素等,其共同的結構特征是氨基與具有空間阻礙的基團相連,從而對β-內酰胺環起保護作用。上述半合成抗生素中R基團的結構如下:

  青黴素酰基轉移酶可使發酵得到的青黴素脫去酰基而得到6-氨基青黴烷酸(英文縮寫為6-APA)。也可用其他化學方法除去酰基而生成6-APA。6-APA經幾步反應生成6-APA酯,再與相應的酰氯作用,可制得各種半合成青黴素:

  生理功能 青黴素對難殺滅的病原菌,如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等有卓效;對炭疽桿菌、白喉桿菌等也敏感;但對革蘭氏陰性桿菌,如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等無效。青黴素的抗菌機理是幹擾細菌細胞壁基本成分的合成,因而對哺乳動物影響較小,毒性低。青黴素易引起過敏性反應,如皮疹,血清病樣反應,甚至引起過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