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德國放射化學傢。1879年3月8日生於法蘭克福,1968年7月28日卒於格丁根。1897年進入德國馬堡大學,1901年在該校獲得有機化學博士學位,19022~1903年在該校任助教。1904年去倫敦隨W.拉姆齊學習。1905年去加拿大蒙特利爾協助E.盧瑟福工作。1906年在柏林大學工作,1910年成為該校教授。哈恩1912年擔任威廉皇傢化學研究所放射化學部負責人,1928年任所長。1946年任威廉皇傢學會(現名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會長。

  哈恩1904年從鐳鹽中分離出一種新的放射性物質射釷(228Th)。以後又發現射錒(227Th)、新釷1(228Ra)、新釷2(228Ac)、鈾Z(234Pa)、鏷(231Pa)和一些被稱為放射性淀質的核素,為闡明天然放射系各核素間的關系起瞭重要作用。放射化學中常用的反沖分離法和研究固態物質結構的射氣法都是哈恩提出的。他還在同晶共沉淀方面提出瞭哈恩定律。

  哈恩一生中最大的貢獻是1938年和F.斯特拉斯曼一起發現核裂變現象,揭示瞭利用核能的可能性。鈾經中子照射後產生瞭一些 β-放射性核素,開始不少科學傢認為是超鈾元素。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仔細鑒定核反應產物後,肯定其中之一是放射性鋇,當時在瑞典的L.邁特納和O.R.弗裡施認為這是鈾核被中子擊中後分裂成的質量相近的碎片。哈恩因發現核裂變現象獲得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他的主要著作有《應用放射化學》和《新原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