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對心肌有興奮作用、具有強心生理活性的苷類物質,是治療心力衰竭不可缺少的重要藥物。它存在於許多植物中,尤以夾竹桃科、玄參科、百合科、蘿摩科、十字花科、桑科、衛矛科等較為常見。動物來源的中藥蟾酥中也含有類似的強心成分。

  結構 強心苷是由強心苷元與糖類縮合而成的(見縮合反應)。組成強心苷的糖,除常見的葡萄糖、鼠李糖等外,尚有2,6-二去氧糖、2,6-二去氧糖甲醚和乙醯基的糖。這些糖糖絕大多數均以直鏈連接成低聚糖的形式與強心苷元C3─OH縮合而成,糖核的數目有些可多至5個分子。

  強心苷元的結構比較復雜,分子中含有甾體母核(見甾族化合物)。在強心苷中甾體母核四個環的稠合方式為:A/B環大多為順式,個別為反式;B/C環都是反式,C/D環都是順式。C10C13C17位置上各有一個側鏈,C10上多為CH3,也可能是CH2OH、CHO等,C13上均為CH3C17上的側鏈為不飽和內酯。根據內酯環結構的不同,強心苷元可分為甲型、乙型兩種:

甲型強心苷元的C17側鏈為五元不飽和內酯,其母核稱為強心甾,屬於此類母核衍生的強心苷數目較多。乙型強心苷元的C17側鏈為六元不飽和內酯,其母核稱為海蔥甾或蟾酥甾,由此類母核衍生的強心苷數目較少。甾核上C3C14都有OH取代基,C3上的OH大多為β取向,個別的為α取向,而C14上的OH則都是β取向。甾核其他位置上還可能有更多的OH,也可能有羰基或雙鍵。

  類別 植物界存在的強心苷種類很多,例如從玄參科植物紫花洋地黃葉中得到的洋地黃毒苷、從毛花洋地黃葉中得到的去乙酰毛花洋地黃苷 C(商品名西地蘭)和

異羥基洋地黃毒苷(商品名狄戈辛)、從夾竹桃科植物黃花夾竹桃果仁中得到的黃夾苷(商品名強心靈,主要含黃夾次苷 A等次級苷)、從百合科植物鈴蘭全草中得到的鈴蘭毒苷等。

  脂蟾毒配基或稱孔氏蟾酥配基,是蟾酥所含甾族化合物中毒性最小的一種,具有強心、升壓和強烈的呼吸興奮作用。

  強心苷有治療范圍狹窄和不易控制等缺點。目前仍

在繼續從植物中尋找新的強心苷並用人工合成方法改造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