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物理學傢。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學(當時一年級在貴州永興)物理學系學習;得到老師束星北的啟迪,而開始瞭他的學術生涯。1944年因翻車受傷停學。1945年轉學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1946年受他的老師吳大猷的推薦,得國傢獎學金,去美國深造,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1950年獲博士學位。以後在該校天文學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物理學系一年任講師並從事研究工作。1951年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8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教授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1964年任該大學費密物理學講座教授,1983年任該大學全校講座教授。他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李政道對近代物理學的傑出貢獻是:1956年和楊振寧合作,深入研究瞭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即後來所謂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如果弱衰變過程中宇稱守恒,那麼它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不同的 K介子。但是從質量和壽命來看,它們又應該是同一種介子。李政道和楊振寧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他們仔細檢查瞭過去的所有實驗,確認這些實驗並未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提出瞭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不是守恒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因此,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工作迅速得到瞭學術界的公認,並獲得瞭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項科學工作在發表的第二年就獲得諾貝爾獎,這還是第一次。李政道又是到那時為止歷史上第二個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李政道在其他方面的重要工作還有:

  1949年與M.羅森佈拉斯和楊振寧合作提出普適費密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1952年與D.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見固體中的元激發)的構造。同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統計物理中關於相變的楊振寧—李政道定理(包含兩個定理)和李—楊單圓定理。1954年發表瞭量子場論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論。1957年與R.奧赫梅和楊振寧合作提出CP不守恒和時間不反演的可能性。同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論。1959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瞭硬球玻色氣體的分子運動論,對研究氦Ⅱ的超流動性作出瞭貢獻。同年又合作分析高能中微子的作用,定出此後20多年這方面大量的實驗和理論工作的方向。1962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瞭帶電矢量介子電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1964年與M.瑙恩伯合作,研究瞭無(靜止)質量的粒子所參與的過程中,紅外發散可以全部抵消問題。這項工作又稱李—瑙恩伯定理,或與木下的工作合在一起,稱KLN定理。60年代後期提出瞭場代數理論。70年代初期研究瞭CP自發破缺的問題。又發現和研究瞭非拓撲性孤立子,並建立瞭強子結構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論,還就色禁閉現象提出瞭真空的“色介常數”的概念。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繼續在路徑積分問題、格點規范問題和時間為動力學變量等方面開展工作;後來又建立瞭離散力學的基礎。

  李政道關心中國物理學的發展,自1972年起多次回中國訪問講學;並協助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造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同步輻射的設備,使基礎和應用科學能結合。1980年以來,他發起組織美國幾十所主要大學在中國聯合招收物理學研究生,為培養中國青年物理學傢作出瞭不少貢獻。李政道受聘為暨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李政道已發表約200多篇科學論文和報告,出版過專著《場論與粒子物理學》(上冊,1980;下冊,1982)和particle Physics and Introduction to Field Theory(198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