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瞭觀測日、月、五星的位置和運動,把黃赤道帶自西向東劃分為十二個部分,稱為十二次。十二次的名稱依次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樑、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春秋戰國時代的《左傳》、《國語》等書中就已有這些名稱的記載,它們被用來記述歲星(木星)的位置。古代把木星的恒星週期定為十二年,所以一般認為,十二次的創立是起源於對木星的觀測。它的時代大約在春秋時期或更早。但《國語》中記伶州鳩(周景王時的占星傢)的話說:“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據據中國天文學傢張鈺哲近年關於哈雷彗星軌道的研究,認為武王伐紂應為公元前1057年。當時歲星確實正在鶉火之次,所以伶州鳩的這個說法,應是周初時的實際觀測。如果這個結論可靠的話,那麼,十二次的創立時代也有可能推至殷末周初。

  中國科學史傢錢寶琮認為,十二次的劃分原是基於二十八宿的四宮(即四象),每宮各分三次。由於四宮所跨的赤經廣度並不均勻,所以十二次的赤經廣度也參差不齊。不過後來就發展成按赤道度數等分的制度。《漢書·律歷志》中載有十二次起迄度數,它們是和二十四節氣相對應的。以十二節氣為各次的起點,十二中氣為各次的中點。以後一直沿用這種分劃原則。不過因歲差的影響,起迄度數是逐漸變化的。明末以後用十二次名稱來翻譯黃道十二宮,如譯摩羯宮為星紀宮等。但各宮的起點改為與十二中氣相對應,並按黃道經度等分各宮。如星紀宮的起點對應冬至點,等等。

十二次、十二辰和二十八宿對應表

  

參考書目

 錢寶琮:論二十八宿之來歷,《思想與時代》,第43期,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