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宋著名科學傢。字存中,錢塘(今杭州市)人。仁宗嘉祐八年(西元1063年)中進士,神宗熙寧三年(西元1070年)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甯五年提舉司天監,疏浚汴河水道,次年視察浙江水利。熙寧八年奉命出使遼國,歸修《天下州州縣圖》,後知宣、潭、青、延等州。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引軍抗擊西夏。次年因永樂城陷受貶,安置隋州。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遷居潤州(今鎮江)夢溪園。著《夢溪筆談》、《良方》、《長興集》等,對天文、地理、數學、醫、農等均有研究。

  早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參加編校昭文館書籍時,他就開始學習和研究天文學。通過實踐,認識到歲差現象(見歲差和章動)使天象發生變化是自然規律。他以月亮是一個球體,受太陽照射而發光來解釋月相的變化;科學地描述瞭墜落於常州的隕石,判斷其成分是鐵;註意到行星視運動軌跡像柳葉形,表明行星有往復視運動;還觀測天球周日旋轉的現象來定極星與天極的距離。在主管司天監期間,致力於整頓機構;強調實測,改制新天文儀器;推舉衛樸編制的《奉元歷》。熙寧七年制成新渾儀(見渾儀和渾象)和漏壺,寫出《渾儀議》、《浮漏議》、《景表議》等三篇論文(載《宋史·天文志》),詳細記錄儀器的形制和他的研究心得。他所制渾儀,開創瞭簡化結構的方向,註意到校正極軸方向和降低望筒照準誤差的問題。漏壺采用瞭燕肅平水壺的當時最新發明;《景表議》中講述瞭觀象臺地址選擇及大氣能見度問題。他對一年中太陽視運動不均勻問題曾進行瞭多年觀測,不但驗證瞭這一事實,而且發現瞭由於太陽視運動有快有慢,致使一天的長短不一,“冬至日行速,故百刻有餘;夏至日行遲,故不及百刻”。又指出日長的變化是漸進的,決無一天突然變化的道理。他提出計算太陽視運動的“妥法”,但《熙寧晷漏》原著已經失傳。他提出《十二氣歷》,建議廢除以十二個或十三個朔望月為一年的傳統歷法,改以節氣為主的陽歷。這種歷法規則簡單,便於指導農事活動。十九世紀英國氣象局用作農業氣候統計的肖伯納農歷就與《十二氣歷》十分相似。

  沈括晚年所著《夢溪筆談》,是一部筆記文集,共600餘篇,其中三分之一屬自然科學。記述瞭北宋時期各方面的科學成就,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等。

  

參考書目

 張傢駒著:《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編:《夢溪筆談評註》,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合肥,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