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化學傢、物理學傢和自然哲學傢。1627年1月25日生於愛爾蘭利斯莫爾,1691年12月30日卒於倫敦。1635年入伊頓公學學習。1639年赴歐洲遊學,16644年回國。1654年在牛津開始系統地研究化學、醫學和物理學,在傢裡建立瞭化學實驗室,制備各種藥物,逐漸成瞭一位實驗化學傢和物理學傢。同時他又閱讀瞭大量的英文、法文、拉丁文科學著作,認識到化學是一種重要的理性科學,並不僅僅是一種實用工藝。1663年當選為英國皇傢學會會員,1680年當選為會長。

  玻意耳為近代化學的奠基人之一。這是因為他在化學學科和化學理論的發展上作出過重大貢獻,他是第一位闡述元素本性的科學傢。化學主要起源於煉金術,到瞭15~16世紀,化學開始擺脫煉金術的束縛,但仍從屬於醫學和冶金,沒能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玻意耳從親身的實踐中體會到化學應該有其自身的目的,而不是醫學和冶金學的從屬品。玻意耳提出最重要的理論是化學元素概念。古希臘的亞裡士多德早就提出四元素說,認為萬物是由土、水、氣、火四種元素構成的。帕拉采爾蘇斯則提出三要素說,認為萬物是由鹽、硫、汞三種要素以不同比例構成的。玻意耳認為他們都沒有涉及問題的本質,他認為元素是具有確定的、實在的、可察覺到的實物,它們應該是用一般化學方法不能再分為某些簡單實體的實物。玻意耳第一次為化學元素下瞭明確的定義,使化學發展有瞭新的起點。

  玻意耳是第一位把各種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劑的化學傢。他將汁液的酒精溶液滴在紙上,做成試紙來檢驗溶液的酸堿性,他用過的植物有紫羅蘭、玫瑰花、洋紅、石蕊等。直到今天,化學傢還采用玻意耳的方法。他也是第一位給酸和堿下定義的化學傢,他指出能將藍色果汁變成紫紅色的物質都是酸:顏色變化與此相反者則是堿。與此同時,他還研究很多檢驗方法,例如利用銅鹽溶液是藍色的來檢驗銅鹽;利用能形成氯化銀沉淀且沉淀在放置過程中逐漸變黑的現象來鑒定銀。玻意耳還研究瞭磷和磷酸的性質,發現磷燃燒後產生白煙,它溶於水使溶液顯酸性。磷與強堿溶液放在一起產生一種氣體,它和空氣接觸後,生成縷縷白煙,即磷化氫的氧化反應。

  玻意耳在物理學方面也有成就,研究得最多的對象是氣體,其研究成果以發現氣體的彈性(即可壓縮性)最為有名。他在一支一端封死的U形玻璃管中充滿水銀,封閉的一端留有一部分空氣。當加在空氣上面的重量越大時,空氣的體積就越小,從而證明瞭空氣的體積與加在它上面的壓力成反比,這就是著名的玻意耳定律。

  玻意耳著有《懷疑派化學傢》、《關於顏色的實驗和考察》、《天然礦泉水實驗室簡編》、《空氣發光》等多種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