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丹麥物理學傢N.玻爾結合M.普朗克的量子概念、A.愛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和E.盧瑟福的原子模型而提出的原子結構理論。用它闡明瞭氫原子光譜和氫原子結構。

  ①原子中電子隻能在符合一定條件的圓形軌道(穩定軌道)上運動,其條件是它的角動量L必須是h/2π的整數倍:

Lmvrnh/2π  (1)

式中 mv是電子的質量和速度; r是圓形軌道的半徑; h是普朗克常數; n是 量子數,為1、2、3、…。電子在穩定軌道上運動時不釋放能量。

  ②原子內電子在不同軌道上運動有不同的能量──能級。電子軌道離核近的能級低,離核遠的能級高。原子所處的穩定狀態稱為基態。

  ③電子從較高能級躍遷到較低能級時,以輻射方式釋放能量。輻射波數與兩能級之差有關:

ṽ=(E1-E2)/hc  (2)

式中ṽ為波數; E 1E 2為兩能級之差; c為光速。

  設原子核電荷為+Ze,則在定態時電子與核的靜電引力Ze2/r2即是電子作勻速圓周運動時的向心力:

Ze2/r2mv2/r

Ze2/2rmv2/2  (3)

電子在離核r處的勢能是-Ze2/r。電子在第n能級上的總能量是:

En=-Ze2/2r (4)

合並式(1)和式(3),得:

rn2h4/(4π2mZe2)   (5)

式(5)代入式(4),得:

En=-2π2mZ2e4/(n2h2)  (6)

  根據式(6)把式(2)改寫為:

  (7)

mech值代入2π2me4/(ch3),得109700厘米-1,與由實驗測定的裡德堡常數109737.3厘米-1相符。

  對於氫原子(Z=1),將mehπ等代入式(5),得:

r=52.9n2pm

n=1 第一能級的r=52.9pm

n=2 第二能級的r=52.9×4pm

………………………

  將有關數值代入式(6),得:

En=-2.17×10-21/n2 (kJ)

此式表明:n大時,電子能量也大;n=∞時,則電子電離,電子能量增大為0,即基態氫原子的電離需2.17×10-21千焦能量,或1摩爾氫原子電離時需2.17×10-21×6.02×1023=1311千焦/摩爾。此值與實驗值1312千焦/摩爾相近。

  玻爾理論成功地解釋瞭氫原子和類氫離子(如 Li2+Be3+、…)的光譜頻率和結構,但無法解釋譜線的強度和偏振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