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原子物理學傢。1885年10月7日生於哥本哈根,1962年11月8日卒於同地。1903年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1909年獲物理學碩士學位。1911年在劍橋大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工作。1912年在曼徹斯特盧瑟福實驗室工作。1913~1914年,玻爾任哥本哈根物理學講師,1914~1916年,任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物理學講師。1916年任哥本哈根物理學教授,1920~1956年,任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39~1962年,任丹麥皇傢科學院院長。玻爾還曾為丹麥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和許多國傢的科學院名譽院士。

  玻爾的卓越貢獻是1913年提出玻爾原子模型(見玻爾理論),成功地解釋瞭氫原子光譜。玻爾的理論圓滿地解釋瞭元素的周期性。他把化學推進到更深的層次,使物理和化學這兩門學科統一到同一量子理論基礎上來。玻爾原子模型的提出,是原子結構理論發展史上一個裡程碑。雖然自原子的波動力學模型出現以後,玻爾原子模型已經過時,但其結果在定性方面還是正確的。1930年起,玻爾的研究工作逐漸轉到原子核結構和原子核衰變方面。他還在1936年提出瞭原子核液滴模型,對理解裂變機理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玻爾帶著鈾核可分裂的情報,到美國參加原子彈的研制工作。戰後,他致力於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他因在研究原子結構和輻射方面的貢獻而獲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玻爾發表瞭約115篇論文,主要著作有《原子學說與自然界的描述》(1939)和《知識的統一性》(195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