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發展的共同性、結構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過程的統一性,將地域劃分為一定等級系統的系統研究方法。全稱自然地理區劃。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佈規律。它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佈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自然區劃既是劃分,又是合併。根據地域分異規律可將等級高的自然區劃單位劃分成等級低的自然區劃單位;又可根據區域共軛性原則將等級低的自然區劃單位合併成等等級高的自然區劃單位。這種自上而下地劃分與自下而上地合並是互相補充的。

  研究簡況 遠在兩千多年以前,中國的《尚書·禹貢》就根據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將國土分為九州。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根據當時對地表溫度的緯度差異的認識,將地球劃分為5個氣候帶。這些原始的自然區劃思想反映瞭氣候地帶性分異規律和地質地貌的分異規律。

  從最初的區劃思想的產生到區劃理論的建立是經歷瞭很長時間和多方面的資料積累過程的。德國A.von洪堡在考察瞭美洲(1799~1804)後,對於各種自然地理現象及其在地面上的分佈的相互關系作瞭理論上的概括,並且確定瞭氣候與植物分佈的相互關系,為以後的自然地帶學說的創立奠定瞭基礎。19世紀末,俄國В.В.道庫恰耶夫主張把自然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自然地理概括,提出瞭自然地帶的學說,並闡述瞭地帶性規律,為自然區劃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基礎。以後,隨著對地域分異規律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除瞭緯度地帶性規律之外,還有幹濕度地帶性(又稱經度地帶性)、垂直帶性、地方性等分異規律,並且根據這些地域分異規律,結合生產實踐的要求,進行自然區劃。蘇聯是自然區劃工作開展得較好的國傢之一,曾進行瞭多種自然區劃,其中主要有《蘇聯自然歷史區劃》(1947)和《蘇聯自然地理區劃》(1968)等。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開展瞭全國性自然區劃研究。1956年出版《中華地理志》編輯部擬定的《中國自然區劃草案》。1959年出版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初稿)》以及氣候、地貌、水文、潛水、土壤、植被等部門自然區劃。1984年出版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的《中國自然區劃概要》。1985年出版的《中國自然地理·總論》中有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區劃(見圖)。

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區劃

  種類 按區劃的對象,自然區劃可分為綜合自然區劃和部門自然區劃。綜合自然區劃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的整體,即不同等級的自然綜合體。它是從自然地理環境的綜合特征進行的地域劃分。綜合自然區劃不僅要正確認識地表地域分異規律,還要深入分析各組成成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它是對各級自然綜合體及自然資源的全面認識,是一定區域一定時期內自然地理研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部門自然區劃的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組成成分,如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動物等。部門自然區劃雖然也註意與周圍環境各組成成分的相互聯系,但其著重點是各組成部分本身的地域分異規律,如地貌區劃雖然也關心氣候對地貌的影響,但地貌區劃必須以地貌本身的地域分異規律為區劃的理論基礎。按區劃的目的,自然區劃中有各種實用自然區劃,如公路自然區劃、建築自然區劃、農業自然區劃等。實用自然區劃的特點是自然、技術、經濟三方面的結合,目標明確,實踐用途較大。

  原則 區劃原則是選取區劃指標、建立等級系統的準繩,一般有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相結合的原則、發生統一性原則和區域共軛性原則。

  熱量帶與海陸分佈、地勢起伏的交叉,自然綜合體按緯度發生變化與距海遠近發生變化的矛盾,以及緯度自然帶與經向地勢構造的對立都反映著地帶性因素與非地帶性因素的矛盾統一特征。地帶性與非地帶性規律是基本的地域分異規律,自然區劃的各級單位都是地帶性因素與非地帶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統一體。所以,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相結合的原則是自然區劃的重要原則。發生統一性原則是指根據現代區域自然綜合體統一的形成過程和古地理分化過程劃分區劃單位,每個區劃單位都是歷史上形成的統一整體,其自然地理過程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區域共軛性原則指地域上聯接的不同的低線區劃單位,根據發生上的聯系和物質、能量的聯系組成高級區劃單位的原則。發生統一性原則主要是自上而下進行區域劃分時要給予特別註意,而區域共軛性原則在進行自下而上的區域合並時具有重要意義。

  等級系統 自然區劃的對象是不同等級的自然綜合體,所以自然區劃是多級的系統。這個系統由地帶性區劃單位和非地帶性區劃單位組成。地帶性區劃單位可分為自然帶或熱量帶,自然地帶和自然亞地帶等。非地帶性區劃單位可分自然大區、自然區域(也有人不劃出自然區域)、自然地區、自然區等。區劃的一般等級系統有兩種:一是單列系統,將地帶性區劃單位與非地帶性區劃單位相間排列成一個系統;另一種是雙列系統將兩類區劃單位按雙列系統排列,中間有聯系單位。

  方法 自然區劃過去多用相關分析的基礎上的標志法,自上而下地進行劃分。非地帶性區劃單位常采用地質地貌標志,或地質地貌標志與氣候指標相結合,如劃分自然大區,自然區域和自然地區就是這樣。地帶性區劃單位的劃分常采用生物氣候土壤標志,自然帶和自然地帶等多是這樣劃分的。在有瞭景觀類型圖或土地類型圖後,自然區劃便可采用自下而上合並的方法來進行。這是根據相鄰土地類型或單元景觀間的景觀地球物理和景觀地球化學聯系,及土地類型結構,合並成自然區,再由自然區按區域共軛性原則逐級合並。自上而下的劃分與自下而上的合並相結合,使綜合自然區劃更具客觀性。

  發展趨勢 目前自然區劃向定量研究發展,多元統計分析、區域的數值分類已應用於區劃。有些實用自然區劃也開始應用多因子最優分割法。與生產緊密結合的實用自然區劃愈來愈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