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自然環境各要素和現象的形成、演化、結構特徵及其相互聯繫的一類專題地圖,又稱自然地理圖。西元前168年以前成圖的《馬王堆出土西漢地圖》中的地形圖,是古代一幅水準很高的自然地圖。19世紀的代表作有:德國《自然地圖集》(1836)、英國《巴特羅姆氣候地圖集》(1887)、俄國《北半球土壤地帶圖》(1899)和19世紀末英國的《巴薩羅繆自然地圖集》。20世紀重要的作品有:蘇聯《世界自然地圖集》(1964)、《世界海洋圖集》(第1卷,1974;第2卷,1977))等。中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1965)、《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集》(1973)、《中國氣候圖集》(1978)、《中國古地理圖集》、《中國土壤圖集》(1987)等。

  類型 按其反映的不同內容,主要分為地勢圖、地質圖、地球物理圖、地貌圖、氣候圖、水文地理圖、土壤圖、植被圖、動物地理圖、環境保護地圖、綜合自然地理圖(即景觀地圖)等。每一部門自然地圖還可以進一步細分,如地質圖包括有普通地質圖、地質構造圖、礦產圖、第四紀地質圖、古地理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圖等。

  表示方法 常用的有質底法、等值線法、范圍法、動線法、統計圖表法等。質底法常用來反映制圖區域內整片分佈現象的質量特征,如地質、地貌、土壤、植被的類型圖和區劃圖。等值線法表示整片分佈、連續而逐漸變化的自然現象,如地勢圖、氣候圖、水文圖等。范圍法常用於表示間斷分佈現象的質量特征,如植物和動物的分佈區域圖。動線法表示移動現象,如風向、洋流的路線和方向。統計圖表法常用定位統計圖表,用於表示現象季節性或周期性的數量變化,如氣溫、降水過程變化和風向。分級統計圖表可以表示森林密度、覆蓋度等內容。另外剖面對分析自然地理現象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用綜合剖面不僅能夠反映垂直變化規律,而且還能反映多種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計算機輔助地圖制圖的迅速發展,為自然地圖的編制提供瞭重要的技術手段,利用計算機對數據資料、地圖資料以及遙感圖象進行自動分析和處理,可以實現一部分自然地圖的自動成圖。

  特點 ①自然地圖上除瞭專題要素外,還需要表示某些普通地圖要素。包括詳細和正確地表示水系、岸線和地形,這些對編制自然地圖有重要意義。②各要素和現象之間要有協調性。如土壤與植被的聯系密切,土壤圖上某些土壤類型輪廓界線與植被圖上某些對應的植被類型輪廓界線應大體一致;地形明顯地影響氣候,而地形和氣候又影響土壤、植被,所以地勢圖、氣候圖、土壤圖和植被圖之間都應相互協調。③資料來源廣泛。基本資料是各種專題地圖和普通地圖以及航空像片與衛星像片。目前利用衛星影像已不但能編制各部門自然地圖,而且已可編制一些要素的動態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