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克所具有的一種量子數,與普通視覺上的“顏色”一詞完全無關,不表示誇克帶有真實的色彩。

  組成強子的誇克具有

自旋角動量,根據量子力學基本定理,它們應服從費密-狄喇克統計(見 量子統計法)及 泡利不相容原理。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使用的誇克組成重子的波函數是全對稱的的,似乎可能違背這個原理。解決這個困難的基本思想是考慮每一種誇克(見 味)有三種不同狀態,它們的唯一差別是在一個附加的性質方面不同,這種附加性質後來被稱為色,三種不同狀態,對應於三種不同的色。這樣,在 重子中的誇克即使其他量子數完全相同,色量子數卻不同,自旋與統計就沒有矛盾瞭(見 強子結構)。

  色自由度使誇克的種數擴大瞭三倍,但沒增加重子和介子的數目,因為誇克組成強子的規則要保證強子無色,以符合迄今的實驗事實。誇克數目擴大三倍至少已有兩個實驗證據,一個是中性π0介子衰變到兩個光子的衰變率計算值比沒有色的誇克模型大三倍,與實驗符合;另一個是理論預言正負電子對湮沒中的重子和介子產生的總截面也要放大三倍,後來為能量在2~3GeV之間的實驗結果所證實,這是誇克有色量子數的間接證明。

  1973年開始建立的量子色動力學(QCD)理論,認為誇克之間存在一種與色對稱性有關的相互作用,它使強子中的誇克互相吸引而束縛在一起,它也表現為強子間的強相互作用。

  在強相互作用過程中,色量子數守恒。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與色對稱性無關,在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過程中,色量子數也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