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巖石中能使巖石易於沿一定方向劈開成無數薄片的面狀構造。

  劈理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具有域構造,表現為巖石中劈理域和微劈石域相間排列。劈理域通常是由雲母類礦物或不溶殘餘物富集而成的平行或交織狀薄膜或薄條帶,即肉眼所見使巖石易於沿此劈開的劈理面。劈理域中原巖常被強烈改造,礦物或礦物集合體的外形或內部晶格具有明顯的優選方位。微劈石域是由夾於劈理域間的薄板狀或透鏡狀巖片構成,其中原巖的礦物和組構一般仍保持原貌。劈理域與微劈石間的邊邊界可以是截然的,也可以是漸變的。

  按照劈理的成因和結構,可分為:①流劈理。由礦物組分平行排列而成,以使巖石易於劈開成薄板狀為特征,又稱板劈理。②破劈理。與礦物組分的排列無關,是巖石一組密集的平行的剪裂面。③滑劈理。是切過先存面理的差異性平行滑動面,又稱應變滑劈理。其微劈石中的先存面理成S形彎曲或皺紋,故又稱褶劈理。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研究發現,巖石通過壓溶作用而造成的壓扁是各類劈理形成的重要因素。破劈理和滑劈理兩側巖石的微小錯位,並非是沿劈理面的剪切錯動所成,而是由於壓溶作用使劈理域變薄、兩側巖石相互靠攏產生的視錯位。因而,破劈理和滑劈理本質上不是剪切面,而是與流劈理相似的壓扁面,隻是形成於不同的條件。

  按照劈理域構造能辨別的尺度,將劈理分為兩類:肉眼能辨別域構造的為不連續劈理;肉眼不能分清域構造的為連續劈理。板劈理和千枚理是典型的連續劈理。不連續劈理又可分為間隔劈理和褶劈理。間隔劈理相當於破劈理,發育於變形不強的巖石中,由一系列平行到交織狀、縫合線狀到平坦狀的劈理域組成,常為粘土質或不溶殘餘物所占據。(見彩圖)

條帶灰巖中的等厚褶皺及正扇形間隔劈理(遼寧大連金石灘)

  劈理總是與一定的構造伴生,有限應變測量表明,劈理面相當於壓扁面,劈理的密度反映瞭巖石所受的應變強度。在褶皺中,與褶皺軸面平行的劈理稱為軸面劈理。向背形內弧收斂的劈理,成正扇形,稱正扇形劈理;向背形外弧頂收斂的劈理,成反扇形,稱反扇形劈理。劈理發育受巖性的影響,如在強弱巖石互層的巖系中,強巖層中劈理常成正扇形,弱巖層中劈理多成反扇形。在強弱巖層分界處劈理面就會發生轉折,稱為劈理折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