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地質學傢。1909年2月9日生於加裡寧州托洛佩茨,1985年12月21日卒於莫斯科。1930年畢業於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曾任蘇聯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64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72年任世界地質圖委員會大地構造圖分分委員會主席。裴偉早年從事地槽研究,重視地殼水平運動的作用,其後又註意古代洋殼的研究和不同礦產形成的規律。1945年發表《地槽區的深大斷裂》論文,1956年又著文論述深大斷裂的主要類型及其與沉積、構造、巖漿活動和成礦的關系,形成瞭較完整的深大斷裂學說。1969年他發表《地質歷史中的大洋地殼》一文,提出瞭在洋殼向大陸俯沖的過程中,一系列巖漿構造地質作用,可將洋殼改造為島弧型過渡殼,然後再改造為陸殼。認為這種變化反映瞭地殼演化的成熟過程,建立瞭地殼成熟度的概念。並認為地史中各階段都有不同成熟度的地殼出露於地表,可以作為構造劃分的根據。由此逐步形成瞭地殼成熟度理論。他主編的《世界大地構造圖(1/1600萬)》(1984)中,將地殼主要分為陸殼、洋殼及次洋殼,然後再將陸殼分為褶皺雜巖區、造山雜巖區和地臺雜巖區等。主要論著還有《歐亞大陸地殼的成熟度》(1976)和作為《1/5000000歐亞北部大地構造圖》說明書的《歐亞大陸的構造成熟度》(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