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為黃色的特殊的第四紀沉積物。黃土的顏色黃,色調有深淺差異;顆粒級配均勻,顆粒成分中粉土粒組含量高達50~60%以上,且以粗粉土粒組(0.05~0.01毫米)為主;含有大量的碳酸鹽,含量一般在6~8%以上。黃土還可具有其他一些特徵。例如無層理性,具大孔隙和空間,含有植物根莖的遺跡,具垂直劈理,以及遇水濕陷等。根據黃土發育的某些突出特徵或研究的特殊需要,還可區分為砂質黃土、粘土質黃土、濕陷性黃土、非濕陷性黃土、大孔隙性黃土、新黃土、老黃土、風成黃土、洪積--坡積黃土等。

  黃土中粘粒和砂粒的含量極少,大於0.25毫米的顆粒罕見。黃土的礦物成分以石英為主,粘土礦物主要為伊利石,含少量高嶺石和蒙脫石。

  黃土濕陷性 指黃土經浸水在自重或附加荷重作用下產生突然下沉的性質(圖1)。

濕陷性常給建築工程帶來危害(圖2)。 經自重壓力作用而濕陷時稱自重濕陷,否則稱非自重濕陷。使非自重濕陷的土在浸水後出現濕陷的最小壓力稱濕陷性起始壓力。濕陷性用相對濕陷系數 σ sh評價, σ sh≥0.02為濕陷性黃土, σ sh<0.02為非濕陷性黃土。測定濕陷性起始壓力具有實際意義,當附加荷重比它小時,對濕陷性可不考慮。

  幹密度可作為預測黃土濕陷的一個基本指標,如幹密度小於1.28克/立方厘米時,經浸水普遍產生濕陷;幹密度大於1.40克/立方厘米時濕陷性很微弱。因此,可將幹密度大於1.40克/立方厘米作為黃土遇水穩定的一項界限指標。

  黃土成因 關於黃土的地質成因,學術界已經爭論瞭近一個世紀。自19世紀末以來,風成成因假說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到瞭20世紀50年代,一些學者提出瞭不同的見解。有的認為與河流的沖積作用有關;有的認為是洪積成因;也有人認為是造壤作用的結果。這些觀點雖然提出瞭各自的某些依據,但並未能作系統深入的論證,因而未能引起廣泛的重視。

  用地磁和熱釋光等方法測得中國黃土高原大約在距今240萬年已開始堆積。中國一些科學傢認為中國的黃土是由多種地質營力作用堆積,並在相似的氣候條件下,經黃土化作用後形成的。並把黃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歸納為黃土物質的堆積,黃土的特殊膠結結構的形成,黃土結構調整和強度增加,以及黃土退化等4個階段。

  黃土分佈 黃土覆蓋著全球陸地表面的11%左右,集中分佈於溫帶和沙漠帶前緣的半幹旱地區。中國黃土的分佈面積達44萬平方千米,特別是在黃河的中遊地區,100~200米厚的黃土連續覆蓋面積約為27.3萬平方千米,形成世界罕見的黃土高原。

  

參考書目

劉東生等著:《黃土與環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5。

 張宗祜等著:《中國黃土》,地質出版社,北京,1989。

 孫廣忠著:《西北黃土的工程地質力學特性及地質工程問題研究》,蘭州大學出版社,蘭州,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