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帶前陸的蓋層在基底上滑脫變形,蓋層的褶皺-沖斷帶向下終止於一個巨大的滑脫面(見滑脫構造)上的構造。基底沒有捲入蓋層的變形之中。如果基底與其蓋層一起捲入變形,則稱為厚皮構造。

  1849年H.D.羅傑斯在歐洲侏羅山發現瞭薄皮構造。1963年J.羅傑斯系統地用薄皮構造觀點說明瞭阿巴拉契亞造山帶前陸區的變形。加拿大西部的洛磯山東側的許多油田的勘探資料,也證實科迪勒拉造山帶前陸是典型的薄皮構造。

  造山帶前陸薄皮構造的典型特點有:①前陸的沉積蓋層與基底之間為一大型滑脫面,在蓋層中亦可有幾個層間的滑脫面;②滑脫層一般是巖石塑性較大的層,如膏鹽層,或巖性差異很大的兩套巖系的界面;③變形前的沉積巖系是大陸斜侶上的楔形體,向前陸變薄,變形時以後端向前陸逆沖,使楔形體受構造變形而在後端加厚;④蓋層褶皺主要為侏羅山式等厚褶皺,與褶皺伴生的逆沖斷層(見沖斷層)一般自背斜核部起始向前切過陡翼,向下變緩而匯入於主滑脫面之上。

  早期的研究都是根據地表及鉆探資料所推斷的,所以觀察到的是造山帶邊緣的地表淺處的薄皮構造。隨著深鉆和地球物理勘探資料的應用,尤其是大陸反射地震測深剖面的研究,發現在阿巴拉契亞造山帶,不僅是前陸的沉積蓋層從基底上滑脫,而且曾被作為造山帶結晶軸的蘭嶺之下也為一個巨大的近水平的逆沖滑脫面,使前寒武系變質巖推覆於下古生界沉積蓋層之上,外來巖席厚達5~15千米,逆沖距離從造山帶向外達260千米,從而認識到巖石圈內多層次的近水平滑脫造成的薄皮構造是巖石圈構造的重要特點。

  在地殼的伸展帶中,也有類似的蓋層與基底滑脫的構造,可稱為伸展性薄皮構造。與上述前陸的擠壓性薄皮構造不同的是蓋層以正斷層系組成的伸展構造為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