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理學傢。1915年6月1日生於浙江省杭縣(今杭州市),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學系。1936年8月公費赴英國留學,在劍橋大學隨R.H.否勒學習,1938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去丹麥,在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學研究所隨量子物理理學的創始人、研究所所長N.玻爾研究量子場論。1939年春去瑞士,在W.泡利指導下工作,繼續研究量子場論。回國後,1940年春在重慶中央大學任物理學系教授。1945年冬以英國文化協會高級研究員身份再次到劍橋大學工作。1947年秋同P.A.M.狄喇克一起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進行研究工作。1948年春在美國費城卡內基工業大學任教。1948年冬回國,仍在中央大學任教,後任北京大學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1956年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理論物理室主任,並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1957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學部委員。

  張宗燧是中國理論物理學傢之一。早在1936~1938年,在國外從事統計物理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合作現象、特別是固溶體的統計物理理論等方面作出瞭有價值的貢獻,受到國際上的重視。回國後,他繼續在合作現象和量子系統的各態歷經問題上做瞭有價值的工作。

  張宗燧是中國較早從事量子場論研究的科學傢之一。從1938年起他開始研究量子場論,在量子場論的形式體系的建立,特別是在高階微商、高自旋粒子的量子場論方面的研究,有許多工作達到瞭國際上的先進水平,並很有創見。這方面他的代表性論文有:1947年的《含有高次微商的場論》、1949年的《相對論性的場論》和《論外斯場論》、1958年的《含有高次微商的量子理論》等。此外,張宗燧在洛倫茲群的表示方面也進行瞭研究,發表瞭《相對論量子力學中一些算子的計算》(上、下)兩篇論文。

  張宗燧一生勤奮工作,共發表瞭學術論文50餘篇,這些論文在國內外的科學專著和論文中多次被引用。他還寫瞭《電動力學和狹義相對論》。《色散關系引論》(上、下)等3本專著。

  張宗燧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在教學中成績顯著,學生受益頗多。他在理論物理的研究和培養人才方面貢獻瞭自己的一生。“文化革命”中,1969年6月30日,張宗燧正當54歲的盛年,受迫害而去世。1978年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