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理學傢,1910年 1月 9日生於福建省惠安縣,逝於1992年11月5日。193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學系,1933年獲該校碩士學位。1935年赴英,在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做研究生,在E.盧瑟福、C.D.艾利斯和J.DD.考克饒夫指導下研究核物理。綜合其研究成果寫成博士論文《核反應過程的共振效應與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產生》,於1938年獲博士學位。隨後,去德國考察探照燈技術,以期回國抗日。同年底回國,先後在四川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任物理學教授。1943~1949年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巴爾的摩實驗室的研究教授。1949~1956年任美國普度大學物理學教授,此期間參與發起並成立“全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曾任主席。1956年回國,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兼室主任。1961年任蘇聯杜佈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的中國組長,並領導一個聯合研究組。1964年回國,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1972年倡建高能物理研究所,任所長,並曾兼任高能物理實驗中心籌備處主任。1984年任該所名譽所長。

  張文裕有很多重要發明和發現。在劍橋大學,先後與D.W.B.路易斯、W.E.伯切姆、M.格爾德哈伯和嵯峨根等人合作,首先研究天然α射線引起30P、28 Al和25Mg的共振效應,驗證瞭N.玻爾的液滴模型。首次研究高壓倍加器產生8Li衰變過程和激發態

躍遷為 2 α,測得 α連續譜線,證明 有很寬的激發態。用倍加器產生的γ和n轟擊出多種元素,形成放射性同位素。首次發現(γ,n)和(n,2n)過程並發現 16O(n,p) 15N,可預防反應堆建造和運行時冷卻水的 16O變為 15N引起的輻射危害。這些成果得到物理學界好評。1943年在法國物理學傢S.羅森佈拉姆想法基礎上,發明多絲火花計數器。1948年發現 μ子系弱作用粒子和μ -子原子,國際上稱“張原子”和“張輻射”,突破盧瑟福-玻爾原子模型,開拓 奇特原子研究的新領域。1950~1955年系統研究大氣貫穿簇射 Λ 0粒子。他曾籌建雲南高山宇宙線實驗室及其三大雲室 (見 宇宙線物理),1972年領導發現大於質子質量10倍的粒子。在杜佈納期間,領導研究中子照射丙烷氣泡室產生的粒子及其衰變性質,特別在Λ 0超子與核子散射方面作出瞭一定貢獻。

  張文裕十分重視研究與教育和理論與實驗相結合,認為實驗是科學之本和理論的基礎。他在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方面,做瞭大量工作,對中國的高能物理研究做出奠基性的貢獻。他多年任《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的正副主編、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1955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現為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他曾連續當選為第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他著述的論文達50餘篇,其中主要有:《放射鋁-28的形成與鎂-25的共振效應》(1937)、《放射性鋰-8發射的 α 粒子》(與路易斯、伯切姆合寫,1937)、《高能光子和中子引起的放射性同位素》(與格爾德哈伯、嵯峨根合寫,1937)和《海平面介子停止在薄鉛和鋁箔中》Ⅰ、Ⅱ(195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