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合金經冷加工後,具有畸變的結晶結構(顯微組織)以及不同於形變前的性能。一般,電阻、硬度、強度有所增加,韌性降低。隨後加熱退火時,如果溫度超過一定範圍(再結晶溫度)則畸變結構(顯微組織)得到消除,形成無畸變的新晶粒,這一現象稱為再結晶。冷加工金屬升溫(或超過再結晶溫度的恒溫度)過程,隨溫度升高(或時間增長)可分為相繼的三個階段:①回復,②再結晶,③晶粒長大。回復階段隻是冷加工金屬的內應力消除,畸變的晶粒未變。溫度達到再結晶溫度以上時,才獲得重新形成的無畸畸變的晶粒。溫度再增加則晶粒長大。再結晶後金屬的硬度和電阻減小,導電性和范性增加,如圖所示。

  再結晶溫度可如下進行估計:純金屬再結晶溫度約為其熔點(表示為絕對溫度)的0.4倍,這是對形變量超過50%的加工硬化金屬而言;形變量小時,再結晶溫度稍高,固溶體合金再結晶溫度比純金屬高。形變量約為5%(臨界變形)時,再結晶後晶粒可能長得很大,常被采用為固態生長單晶體的方法。

  因此,控制冷加工金屬的退火溫度可以控制再結晶後的晶粒大小。實際上可用於細化晶粒。再結晶後的晶粒消除瞭加工硬化(點陣畸變),使金屬合金重新獲得范性,可避免連續加工過程中出現裂紋。再結晶退火是金屬合金加工過程中的關鍵性的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