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地質學傢。1831年8月20日生於英國倫敦,1914年4月26日卒於維也納。早年受教於捷克佈拉格大學和維也納大學,曾就職於維也納霍夫博物館,後任維也納大學教授。1894年當選為英國皇傢學會、奧地利皇傢學會會員,是法國科學學院、彼得堡科學院外籍院士。修斯早期從事於古生物學研究,建立瞭菊石類的分類,後轉向大地構造學領域。1883~1909年出版瞭名著《地球的面貌》(3卷),首次提出穩定陸塊的概念,並區分出五大古陸塊:勞亞古陸、芬蘭-斯堪的亞古陸(即波羅的地盾)、安加拉古陸、岡瓦納古陸及南極古陸。他首創特提斯海(即古地中海)一詞,認為聯接今日印度-非洲與歐洲之間的一系列山鏈正是當年特提斯海的位置。他區分出大西洋型與太平洋型兩類不同的海岸。此外書中還論述瞭不同古生物化石所反映的水的深度與海水進、退的演變,以及通過沉積對比可以區別陸表沉積與地槽沉積的不同特點等觀點。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阿爾卑斯山脈成因》(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