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和理論表明,一切恒星在其演化過程中都不斷損失品質。其途徑有:①星風擴散,②氣殼膨脹(如行星狀星雲),③爆發。研究恒星的品質損失對於瞭解各類恒星的物理狀態和演化,具有重大意義。

  行星狀星雲具有每秒20公裡的膨脹速度,比逃逸速度(0.4公裡/秒)至少大一個數量級。除瞭行星狀星雲外,有的星周圍還有膨脹的氣殼,例如B型發射星、沃爾夫-拉葉星和天鵝座P型星。沃爾夫-拉葉星的氣殼膨脹速度有的高達每秒2,500公裡(HD1937993),多數在每秒1,000~2,000公裡之間。天鵝座P型星氣殼的膨脹速度一般也在每秒30~250公裡之間。氣殼不斷膨脹,質量也就不斷損失。

  前兩種方式的恒星質量損失被稱為準穩態質量損失,因為在這些過程中,恒星本身的基本特征(如溫度和半徑)並不發生重大變化。然而,有的星在短時間內溫度和亮度變化很大,星體爆發並拋射出大量物質。這些星包括超新星、新星、雙子座U型變星(見矮新星)、鯨魚座UV型變星(見耀星)、金牛座T型變星以及共生星等。超新星爆發時,拋射物質的總量可達一個太陽質量的數量級。新星爆發一次,所拋射的質量約為10-510-3個太陽質量。而新星爆發以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會繼續損失質量。例如,雙星武仙座DQ是1934年爆發的新星,其軌道周期在逐漸增加。最近,根據周期變化率得到的質量損失率為每年1.1×10-7太陽質量,說明這顆新星爆發以後持續地損失質量至少已有幾十年之久。雙子座U型變星、鯨魚座UV型變星、金牛座T型變星的質量損失是從雙星周期的變化、發射線的寬度以及譜線輪廓推算出來的,誤差較大。它們的質量損失率為每年10-1110-7太陽質量。

  在雙星中,除瞭兩子星之間存在質量交流之外,每一個子星也會通過星風或爆發過程使物質離開整個雙星系統的作用范圍,擴散到星際空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