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巖漿侵入與煤層接觸或接近煤層,或由於煤層的地下自燃,使煤層乾餾而形成的焦炭。因與人工焦炭相似而得名。賦存於巖牆、巖床、巖株等侵入體的兩側或一側,厚度一般為幾釐米至幾米。受熱溫度越高變化程度越深,天然焦的厚度也加大。受熱溫度隨侵入體大小、產狀、距離、性質、成分以及圍巖的特性而異。天然焦的特性與煤的煤化程度和煤巖組成相關。

  天然焦的宏觀特徵與煤有明顯的差別,呈緻密塊狀,有時為多孔狀、層狀構造;灰黑色至鋼灰色,光澤暗淡,堅堅硬,比重大。常具六方柱狀節理。裂隙和氣孔中充填較多礦物,主要為碳酸鹽。

  天然焦有獨特的顯微特征,如粘結性煙煤生成的天然焦,有3類顯微成分:①焦化基質。由鏡質組、殼質組等可熔組分轉變而成。當煤受熱溫度達300~500℃時,氣體大量析出而形成氣孔,生成中間相小球體。在500℃以上時,小球體進一步生長融並,最先固化為各向異性的鑲嵌結構,其結構大小隨原始煤的煤化程度、煤巖組成、受熱溫度而異。②原生成分。由惰質組和礦物質組成,受熱後變化很小,絲質體和半絲質體變得彎曲、破碎,其弱非均質性和均質性相對明顯,礦物在低溫下幾乎不變,500℃以上黃鐵礦變成硫化亞鐵(FeS)和三氧化二鐵(Fe2O3)。③新生成分。煤在缺氧條件下受熱分解,部分轉化為液態和氣態物質,運移到裂隙和空洞中固化為焦油或瀝青狀物質,受熱後又可變為新生成分。由氣相碳質物生成的小球體在反射正交偏光下顯黑十字,轉動物臺無變化,證明是對稱同軸結構。瀝青物質熱解生成的中間相小球體,直徑為1~10微米,反射正交偏光下不顯黑十字。新生的礦物主要為碳酸鹽,特別是方解石。

  褐煤受熱後不具粘結性,但收縮、彎曲變形,裂隙發育,並保存原始的顯微植物結構;長焰煤常形成氣孔發育的各向同性焦炭;無煙煤受熱不軟化,其化學成分和光性雖趨向石墨,但顯微結構、形態卻無明顯變化;粘結性煙煤則成為典型的天然焦。

  用X光衍射法研究天然焦的結構,芳香稠核呈扁平狀,芳環疊片高度LC小於疊片直徑LaLb),且La的增長速度較快。天然焦的反射率比碳含量相同的正常煤要高;揮發分、碳、氫含量等常規煤化學分析指標與無煙煤、貧煤難於區分,而宏觀和微觀結構卻為主要鑒別標志。

  一些天然焦的氣孔和裂隙中圈閉著氣體,加熱後具燃爆性,熱穩定性降低,影響燃燒和利用。

  中國受燕山期巖漿活動影響的煤田中常可發現天然焦,華東地區尤其普遍,多因巖床侵入煤層所致。因天然焦的灰分高、有燃爆性等缺點,用途受到限制,目前多用作燃料,極少數優質焦炭可用於小型化肥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