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德國地質學傢M.諾伊邁爾根據海相侏羅系-白堊系的分佈,提出中生代時期在大陸內部曾存在過古洋盆,稱之為中央地中海,1893年奧地利地質學傢E.修斯用古希臘神話中河海之神妻子的名字,稱其為特提斯(圖1),

並將其時代擴展到 三疊紀,特指這個環赤道的、具有熱帶-亞熱熱帶獨特動物群、具有遠洋性質的深海沉積洋盆。由於亞洲東部中生代地層與下伏上古生代地層為連續沉積,也有人將特提斯洋盆的演化歷史進一步上溯,把從 石炭紀(甚至 寒武紀)- 二疊紀到中生代期間,存在於 勞亞古陸與 岡瓦納古陸之間已經閉合的一個或幾個海盆,統稱為特提斯(見 特提斯海)。

  20世紀60年代,根據古地磁數據和新的地質資料,再造古生代末的泛大陸(見聯合古陸)時(圖2),

發現南北大陸之間存在一個向東張開的楔形海域,將這個三疊紀海域稱為第一特提斯,或古特提斯洋,或永久特提斯,而把出現在岡瓦納古陸北部,從岡瓦納古陸分裂出的微陸塊間的 侏羅紀- 白堊紀的深海區,如阿曼、紮格羅斯、印度河雅魯藏佈等,稱為新特提斯。白堊紀末-早第三紀,特提、斯洋盆最終碰撞、閉合、形成瞭全球最大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鏈。整個特提斯帶各段的結構、演化歷史不同,可將其分為6段:加勒比特提斯、大西洋特提斯、西地中海特提斯、中東特提斯、喜馬拉雅特提斯和東南亞島弧特提斯。其中以西地中海阿爾卑斯和喜馬拉雅西段研究程度較高,成為揭示全球南北大陸相互作用和 大陸碰撞過程的經典地區。

  加勒比特提斯 南美、北美大陸之間有一條左行走滑斷裂控制瞭加勒比特提斯的發生、發展。晚侏羅世前,這裡是陸表海,形成瞭巨大的鹽礦。中侏羅世末,北美大陸沿該斷裂向西北移動,兩大陸分離,墨西哥灣打開,形成洋殼。隨著兩大陸繼續分離,加勒比海打開,形成新的洋殼。牛津期以後,墨西哥灣達到穩定狀態,而加勒比洋繼續擴大。晚白堊世發生快速擴張,火山活動強烈,不斷發生洋殼間俯沖,形成若幹火山巖帶,大洋中脊加厚。晚白堊世-早第三紀,加勒比特提斯閉合。洋殼殘片蛇綠巖仰沖到南北美大陸上。

  大西洋特提斯 三疊紀裂谷作用開始形成中大西洋海域,與歐洲陸緣海相連。侏羅紀初,非洲大陸與美洲大陸開始相背漂移,大西洋與特提斯連通。隨著中侏羅世末-晚侏羅世早期的主要海侵,中大西洋才真正成為特提斯的西延部分,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堆積瞭特提斯相遠洋深海沉積,加入瞭特提斯的演化歷史。晚白堊世後期,特提斯閉合,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張開,逐步開始瞭大西洋的演化歷史。

  西地中海特提斯 華力西運動使歐亞古陸與非洲古陸拼合,形成統一的聯合古陸,二疊紀-三疊紀主要是陸相沉積。西地中海正處在聯合古陸中央。三疊紀期間,先在亞得裡亞發育瞭大陸裂谷,中三疊世時,大陸裂谷西延到西西裡,形成橫跨聯合古陸的陸內盆地。侏羅紀,先在亞得裡亞,平行三疊紀大陸裂谷發育瞭大洋裂谷,接受瞭深海沉積。裂谷作用自東向西遷移,到早侏羅世末,西地中海特提斯與大西洋特提斯連通。中侏羅世末-晚侏羅世初,是深海放射蟲矽泥主要形成期。晚白堊世晚期-早第三紀,西地中海特提斯閉合,形成阿爾卑斯褶皺帶。現代海洋地質考察證明,現在的地中海是新生的,是較新時期下沉的,中生代阿爾卑斯特提斯與現代地中海的輪廓完全不同。

  中東特提斯 從愛琴海到阿曼灣,特提斯演化有別於西地中海。這裡的南北岸大陸性質不同。南部為阿拉伯-非洲大陸,是穩定的克拉通,在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上發育瞭從寒武紀到白堊紀(局部到第三紀)地臺蓋層,中、上新世造山運動形成褶皺帶。北部是歐亞大陸南緣的活動古陸邊緣構造帶,包括蓬蒂褶皺帶、高加索地槽等。中東特提斯自三疊紀打開,沿歐亞大陸南緣與阿拉伯-非洲大陸之間發育,形成蓬蒂-外高加索島弧、伊朗島弧和介於其間的小高加索狹窄洋盆的構造格局。古特提斯閉合,形成基墨裡褶皺帶。新特提斯是沿中伊朗、紮格羅斯斷開,在阿拉伯-非洲古陸北部與其分裂的微陸塊(北伊朗陸塊、中伊朗陸塊)之間發育起來的,主要活動期為侏羅紀-白堊紀。洋殼閉合從西向東發展。在西部土耳其,碰撞作用可能開始於晚白堊世,第三紀發展到紮格羅斯。白堊紀末-中新世蛇綠巖片仰沖侵位到兩側大陸邊緣上。

  喜馬拉雅特提斯 從薩羅比、傑曼山嘴向東,經雅魯藏佈江到南迦巴瓦山,喜馬拉雅特提斯與中東特提斯有相似的演化歷史。南部是岡瓦納古陸北部的穩定大陸邊緣,在前寒武結晶基底上發育瞭晚前寒武-始新世沉積蓋層。北部是歐亞大陸的活動大陸邊緣,包括祁連褶皺帶、柴達木地塊、昆侖褶皺帶、羌塘地塊、巴顏喀拉褶皺帶等。在早中元古代結晶基底上發育起來的早古生代地槽褶皺帶,晚古生代為陸表海穩定蓋層沉積,古特提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三疊紀形成若幹微陸塊與小洋盆、海灣、島弧相間的構造格局。古特提斯閉合從三疊紀到侏羅紀,從北向南遷移。古特提斯消亡產生瞭松潘甘孜印支褶皺帶。昆侖蛇綠巖帶、玉樹-理塘蛇綠巖帶、金沙江蛇綠巖帶、班公錯-怒江蛇綠巖帶等(見青藏高原地質),是古特提斯若幹小洋盆的遺跡。新特提斯是在岡瓦納古陸北部邊緣內部裂解、發育起來的,洋盆夾持於拉薩地塊與印度板塊之間,最初的裂解發生在晚三疊世,到侏羅紀形成洋盆,侏羅紀-白堊紀是放射蟲矽泥的主要形成期。晚白堊世-早第三紀,印度板塊向北俯沖,與歐亞板塊碰撞、拼合,新特提斯消亡。漸新世-中新世發生推覆作用,蛇綠巖片仰沖到岡瓦納古陸北部穩定大陸邊緣上。

  東亞島弧特提斯 喜馬拉雅構造帶東段向南偏轉進入海洋,經安達曼群島、蘇門答臘、爪哇、帝汶島,向北偏轉,被太平洋板塊西緣一組左旋走滑斷裂(菲律賓斷裂等)所截,形成班達島弧。晚中生代特提斯海槽夾持在北部歐亞活動大陸邊緣的內班達火山弧與南部澳大利亞穩定大陸邊緣的外班達弧之間。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澳大利亞板塊向北俯沖,與班達火山弧碰撞,特提斯閉合。

  特提斯閉合形成橫貫全球的獨特的巨型地質構造單元,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和礦物原料基地。因此,特提演化的研究,成為當代地質學的重要課題。今天,凡是大陸邊緣的、具有熱帶-亞熱帶動物群的深海沉積物,一般被稱為特提斯型。關於特提斯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至今研究還不多,值得今後重視。

  

參考書目

黃汲清、陳炳蔚著:《中國及鄰區特提斯海的演化》,地質出版社,北京,1987。

 A.M.C.Sengör,The Story of Tethys:How ManyWives Did Okeanos Have?Episodes,Vol.8,No.1,Ottawa,1985.

 J.Aubouin et al.eds,Geology of the Alpine Chains Born of the Tethys,Bureau de Recherches Géologiques et Miniéres,Orléans,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