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學者群眾性學術團體。它的前身是1909年張相文在天津創建的中國地學會。由翁文灝、丁文江、竺可楨等人發起,於1934年3月在南京成立。翁文灝當選為第一任會長,並連任至1943年。1943年第5屆年會上,胡煥庸當選為理事長。從1934~1948年,學會分別舉行瞭7屆學術年會。於1934年開始創辦《地理學報》(季刊,1938年改為年刊,1947年恢復為季刊)。抗日戰爭期間,學會遷往重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地理理學會與設在北京的中國地學會合並,於1953年成立新的中國地理學會。當年召開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竺可楨當選為理事長。1979年起,黃秉維當選為理事長。學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和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編輯和出版地理學書刊,普及地理知識、推廣和研討教育改革,開展地區經濟開發的咨詢工作。

  從1953~1985年,學會分別在北京、杭州、廣州召開瞭5屆會員代表大會,舉辦各種形式專題討論和學術報告會,廣泛進行學術交流,出版論文集。1963年第三屆地理學會代表大會及支援農業綜合性學術年會,明確瞭地理學為農業服務的主攻方向。1985年第五屆代表大會上,表彰瞭從事地理工作50餘年的38名老專傢。

  中國地理學會出版的學術刊物有:《地理學報》(季刊)、《歷史地理》(不定期刊);與中國科學院、國傢計劃委員會地理研究所合編《地理知識》(月刊);與湖南省經濟地理所合編《經濟地理》(季刊),與華東師范大學西歐北美地理研究所合編《世界地理》。另外,中國地理學會協助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組織出版瞭《中國自然地理》(13冊)。

  中國地理學會從1953年起,會址設在北京。1988年全國已有28個省(市、自治區)成立瞭分會,共有會員14000人。至1989年底,學會理事會設有6個分會:沙漠、冰川凍土、環境遙感、山地研究、長江流域開發、沿海開放地區研究分會。11個專業委員會: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地貌、氣候、水文、化學地理、歷史地理(附古地理組)、地圖和地理信息系統、世界地理、人文地理(附數量地理組)、海洋地理。此外,還有教育工作委員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對應國際地理聯合會委員會和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這些分會和委員會開展的工作,對地理研究和科學普及起到很大作用。

  中國地理學會於1949年加入國際地理聯合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席位問題,長期未參加活動。1984年8月,第25屆國際地理大會修改瞭有關章程,恢復瞭中國地理學會的會籍。中國地理學會於1985年成立“對應國際地理聯合會委員會”,加強瞭對外學術交流,同日本、加拿大、英國等地理學界建立瞭經常聯系,並互派代表參加學術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