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遵從費密-狄喇克統計的粒子組成的液體,如液體 3He及金屬中的電子體系。費密液體是一個強相互作用的多粒子體系。在溫度遠低於費密溫度時,正常的(沒有發生相變的) 費密液體的性狀可以用Л.Д.朗道在1956年提出的費密液體理論很好地描述,即在液體中粒子加上與其相互作用並一同運動的近鄰粒子“遮罩雲”組成準粒子(見固體中的元激發),液體可以看成這些近自由的準粒子的集合,準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一些分子場來描述,有有關的參量叫做朗道參量,可由實驗確定。溫度下降時,準粒子的平均自由程加長。這一理論與實驗結果符合得很好。此外,實在體系還可能有一些不與未擾動體系相對應的元激發,這類激發來自準粒子之間的集體相互作用,即在準粒子之間沒有碰撞時,仍有靠分子場作用傳播的疏密波──第零聲的存在。它對應於無阻尼的費密面周期性畸變。第零聲已於1963年為實驗所證實。

  BCS 理論證明: 當費密面附近兩個準粒子之間有弱的吸引作用時,溫度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以下,粒子會產生配對現象,其最低的激發態與基態之間相隔一有限能量(見超導微觀理論)。如某些金屬及合金會過渡到超導相,其中自旋相反、動量相等方向相反的電子兩兩配對,對的總自旋S=0,相對角動量L=0,稱為S波對。在液態3He中,準粒子可以配成S=1,L=1的P波對,實驗上已發現3He液體的三個超流相,都可根據P波對來解釋。

  此外,還有其他遵從費密-狄喇克統計的量子液體,其中某些可望是超流的。中子星內的中子和質子都構成費密-狄喇克體系,其費密溫度大大高於星體的實際溫度。將3He稀釋於液態4He中時,也自成一費密-狄喇克體系,可以預期它有配對所導致的超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