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電子對核子的深度非彈性散射實驗所提出的描述高能碰撞現象的強子結構模型。高能電子-核子深度非彈性散射實驗顯示出在核子內部電荷的分佈不是連續分佈而是集中在一些點上,這表明,從電荷結構來看,核子內部存在一些帶電的點粒子。1969年R.P.費因曼提出部分子模型,認為強子是由許多帶電的點粒子構成,這些點粒子稱為部分子,在高能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過程中可以近似作為相互獨立的粒子。部分子模型是從實驗事實出發而提出的理論,初期對部分子的性質並不能完全確定,在解釋高高能碰撞現象中取得瞭一系列成功,同時也通過與實驗的對比而對部分子的性質有進一步的瞭解。

  對實驗的分析表明,在電子深度非彈性散射中探測到的帶電部分子具有1/2自旋,實際上就是誇克或反誇克,這樣部分子模型和誇克模型結合起來就成為誇克-部分子模型。這個模型認為由於強子是由誇克通過色相互作用結合成的復合粒子,強子內的部分子可以由三類粒子組成:一類稱為價誇克,它們的數目和味是確定的並隨不同強子而不同,價誇克決定強子的性質;一類稱為海誇克,它們的數目和味是不確定的,但其總和的味性質和真空相同;一類稱為膠子,它們的數目不定,其味性質和真空相同,起傳遞色相互作用的作用。這個模型認為決定強子內部結構的動力學機制是量子色動力學,並充分利用部分子模型中發展的方法來進行處理。這個模型已成為分析研究高能碰撞現象的重要理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