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地區範圍內能指示其生長環境或某些環境條件的植物種、屬或群落。有些植物與特定的生態條件聯繫非常緊密,人們可以根據這些植物相當準確地判斷其生長地的生態條件。植物的某些特徵,如花的顏色、生態類群、年輪、畸形變異、化學成分等,也具有生態條件指示意義。

  指示植物和被指示的物件(自然體類型、它們的特性、空間結構特點、過程等)之間的聯繫,有些在指示植物分佈的全部範圍內保持,有些隻在分佈區的一定地區內保持。在前一種情況下的指示植物物叫普遍指示植物,後一種情況下的指示植物叫地方指示植物。

  普遍指示植物很少,大多具有有限的分佈區。例如,風輪堇菜(Viola calamintha)以及它所形成的群落是土壤含鋅化合物的普遍指示植物;海蓬子(Salicorniaeuropaea)在其分佈區的全部范圍內與強鹽漬化土壤相聯系,也是普遍指示植物。

  地方指示植物在數量上遠遠多於普遍指示植物,大多數已被確定的指示植物具有地區性。地方指示植物的絕大多數種在其分佈區的不同部分指示意義不同。從它們的分佈區的中心到邊緣,指示意義漸增。對該植物種來說,越到分佈區的邊緣生態條件越嚴酷,而在極端生存條件下的生態適應性比較狹窄,因此它的指示意義也就越大。因此,在應用某種指示植物時,必須嚴格確定它的地理邊界。

  指示植物包括指示植物種和指示植物群落,可以指示土壤、潛水的性質和某些有用礦物。另外,還能指示氣候、地質構造和環境污染等。

  指示植物種 包括種和種內單位(亞種、變種和變型等)。某些種或某些種以下的分類單位鞏固地或經常地與一定的生態條件相聯系,可以根據它們的存在判斷出生態條件。例如,蕨類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隻分佈於pH4.5~5.5的強酸土紅壤或黃壤上,蜈蚣草(Pteris vittata)則隻出現於pH7.5~8.0的石灰性土或含石灰的基質上,因而確定前者是強酸性土的指示植物種,後者是石灰性土的指示植物種。

  指示植物群落 由於每個植物種在生態上都有或大或小的可塑性(生態幅),使得植物種的指示性具有變異,有時會出現例外情況。隻有生態幅狹小而固定的種,其指示性才可靠。但多個種形成的群落,它們的指示意義往往比較確定。例如,個別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植物可以分佈在潛水位隻有0.5米以內的鹽湖邊,也可出現在潛水位深至10米以下的高海拔山谷斜坡(如中國新疆北塔山近頂部)。但有其他植物參加的芨芨草群落,則總是與地下水位不低於2米的鹽化草甸土相聯系。可以指示環境條件的植物群落叫指示植物群落。

  土壤指示植物 隨著對於土壤與植被之間關系的研究的發展,可用植被判別土壤的一系列特征。

  從土壤的總肥力看,可以把植物分為4類:①富養植物,在肥沃土壤上發育最好並具有最大的多度,它們是肥沃土壤的指示植物,例如葎草(Humulus scandens);②中養植物,多分佈於中等肥力的土壤上,例如蓬子菜(Galium verum);③貧養植物,僅出現在貧瘠土壤上的植物,例如分佈於蘇聯歐洲部分和北歐一帶的那杜草(Nardus stricta)是典型的貧瘠土壤指示植物;④隨遇廣養植物,在肥沃土壤、貧瘠土壤或中等肥力土壤上都可以出現,如燈心草(Juncus effusus)。但土壤的肥沃性常常與土壤中硝酸鹽的含量(可視為含氮量)相聯系。有些植物在含氮豐富(NO2>0.01%)的土壤上,可以達到最大的多度和體積;而在含氮中等的土壤上很少;在缺氮的土壤上完全沒有。例如西風古(Amaranthus retroflexus)、異株蕁蔴(Urtica dioica)、駱駝蓬(Peganum harmala)、大葉藜(Chenopodium hуbridum)、葎草等,它們可作為土壤中含氮豐富的指示植物。

  每一種植物適應的土壤都有一定的pH值范圍。有些隻生長於酸性土的植物是酸性土的指示植物,例如芒萁,垂穗石松(Lуcopodium cernuum)、映山紅(Rhododendronsimsii)、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北方山區的照山白(Rhododendron micranthum)也出現於微酸性土上。與酸性土植物相反,有一些喜堿性土的植物,例如,天藍苜蓿(Medicago lupulina)在土壤 pH為7.1~7.5道情況下發育。此外,還有許多相對隨遇的植物。

  有些植物隻生長在含碳酸鹽3%以上的石灰性土壤上。如蜈蚣草、圓葉烏桕(Sapium rotundifolia)、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以及分佈於石灰巖山丘上的青檀(Pteroceltis tartarinowii)等。

  分佈於鹽漬土壤上的也物有3種類型:①專性鹽生植物,即隻出現在鹽漬化土壤上的植物,它們在土壤鹽漬化含鹽量超過0.6~1.0%時發育最好,在非鹽漬化土壤上很少見到。中國新疆地區強鹽漬化土壤上廣泛分佈的鹽節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鹽穗木(Halosta-chуscaspica)、海蓬子、多種鹽爪爪(Kalidiumspp.)、鹽地假木賊(Anabasis salsa)、多種堿蓬(Suaedaspp.)、多種白刺(Nitrariaspp.)是這類植物的代表。它們是強鹽漬化土壤的可靠指示植物。分佈隻限於鹽漬土壤上的科有磯松科、檉柳科和瓣鱗花科。②兼性鹽生植物,它們即可生長在鹽土上,也可生長在弱鹽化土上,甚至非鹽化土上,但通常在鹽漬土壤生境占優勢。例如,多種堿茅(Puccinelliaspp.)、灌木豬毛菜(Salsolaarbuscula)、白濱藜(Atriiplex cana)、琵琶柴(Reaumuria soongarica)、樟味藜(Camphorosma lessingii)等。③不透鹽植物,它們在非鹽漬化土壤上發育良好,但也出現在鹽化土壤上。因為它們自身具有防止土壤中的過多鹽分透入體內的能力。蒿屬(Artemisia)的少數種,例如分佈於蘇聯中亞的Artemisia maritima和光甘草(Glуcуrrhiza glabra)。有些並非與鹽漬土緊密聯系的植物也經常出現在鹽漬土上,原因是它們的根系的活動部分深深紮入瞭不鹽漬化的土壤層內。大多數潛水植物屬於這種類型。例如蘆葦、駱駝刺(Alhagisparsifolia)、黑刺(Lуcium ruthenicum)、鈴鐺刺(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 有時被稱為“假鹽生植物”。植被不僅能指示土壤鹽漬化的程度,而且能指示土壤鹽漬化的組成。例如,海蓬子、鹽爪爪(Kalidiumaspicum)、白刺(Nitraria schoberi) 和無葉假木賊分別是氯化物鹽土、硫酸鹽-氯化物鹽土、氯化物-硫酸鹽鹽土和硫酸鹽鹽土的指示植物。

  此外,就指示土壤的機械組成而言,羽毛三芒草(Aristida pennata)、多種沙拐棗(Calligonumspp.)、巨麥草(Elуmus giganteus)等指示沙質土,而鹽地假木賊指示粘重土壤。

  潛水指示植物 植物可以指示潛水的埋藏深度以及它們的水質和礦化程度。潛水指示植物包括濕生植物和潛水植物,它們的根系與潛水上部水位的毛細管邊緣或潛水面相接觸。

  濕生植物可指示潛水接近地表,如香附子(perusrotundus)、蘆葦、高堿蓬(Suaeda altissima)、樟味藜、海蓬子。潛水植物是根到達深處的潛水面或毛細管水上緣的深根性植物,它們直接利用深處的潛水。中國新疆和內蒙古西部分佈的胡楊(Ponulus euppratica)、沙棗(Elaeagnus angustifolia)、黑刺、光甘草、駱駝刺、小葉堿蓬(Suaeda microphуlla)、鹽穗木、鹽節木等,就是代表。

  由於個別植物根系鉆入土壤的深度隨所在條件不同而變化很大,群落則比較固定,因而在水指示工作中,不是利用個別植物,而是利用群落。例如,在幹旱區,多枝檉柳(Tamarix ramosissima)群落分佈的地方,潛水深度變化的幅度是0.5~7.0米,礦化度是3~15%。

  不同潛水植物對潛水礦化度的適應性是不同的。楊屬(Populus)、柳屬(Salix)、沙棗等植物是淡潛水的指示植物,駱駝刺、光甘草、沙蒿(Artemisia arenaria)等出現於微咸潛水土壤,而鹽節木、鹽穗木、鹽爪爪等主要分佈於咸潛水土壤。

  有用礦物的指示植物 比較有系統地利用植被特征勘探有用礦物的工作是從19世紀中葉開始的。早期引起科學傢註意的是與蛇紋巖露頭相聯系的植物特有種。在蛇紋巖上面的土壤所產生的特殊礦化場的影響下,出現一些不同於周圍地區的植物。以後,H.L.坎農1971年列舉瞭大約122種礦床指示植物。它們指示的元素有:鋁、硼、鈷、銅、銅-鉬、碳(金剛石)、金、鐵、鉛、鋰、錳、汞、鎳、磷、硒、硒-鈾、銀、鍶、錫、釩和鋅。R.R.佈魯克斯認為,122種礦床指示植物之中隻有77種比較可靠。其中銅礦指示植物最多,達45種,其他金屬指示植物不超過7種。分佈於津巴佈韋銅礦區的Beciumhomblei是最可靠的銅礦指示植物。中國長江中下遊一帶的“銅草”海州香薷(Elsholtzia haichowensis)也總與含銅礦床相聯系。

  在礦化區,不僅含有特殊的植物種類,而且常常出現異常形態的植株,包括巨型、矮化、葉黃化、形成不正常形狀的果實、花色的改變、生長和開花節律的擾亂等。例如在歐亞大陸和北美北部很常見的柳蘭(Epilobiumangustifoliium)花通常是薔薇紫色,但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鈾礦地區,花的顏色改變成純白色的。

  

參考書目

 R.R.Brooks,Biological Methods of Prospecting for Minerals,John Wiley and Sons,New York,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