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地貌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有關生產實踐問題的學科。它將地貌學研究與改造自然及其決策過程緊密相連,是地貌學的一個分支,也是應用地理學的重要部分。

  研究簡況 19世紀末,美國G.K.吉伯特研究河流泥沙後,最先提出將其研究應用到水利工程設計中去。20世紀上半葉,應用地貌學研究比較零星、分散,偏重於災害性地貌的防治。20世紀50年代以後研究不斷深入,國際地理聯合會中設有應用地貌委員員會,很多國傢出版瞭應用地貌的專著。中國應用地貌學研究在這個階段得到迅速發展,在農業地貌、滑坡、泥石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並發表瞭一系列著作和論文集。

  研究內容 十分廣泛,涉及環境研究、資源調查、農業、水土保持、水利、水電、海港和交通建設,以及某些礦產的開采和利用等。主要包括以下3個領域:

  ①農業地貌,主要研究適於農墾的地貌類型並進行評價。在水土資源嚴重不平衡的地方,進行區域調水線路、區域地貌和水系變遷的研究,為水系改造提出經濟、可行的方案。在農業區的建設和改造中,除瞭上述研究內容之外,還要進行微地貌的研究,如中國華北平原旱、澇、堿的分佈與微地貌密切相關。在丘陵、山地農業地貌研究中,策重坡地地貌和水土流失的研究。在以土狀堆積物為主的黃土地貌區,要研究切割深度和密度,侵蝕強度分區和分帶,為合理安排農業工程措施和農作物提供依據。

  ②工程地貌,指為工礦、交通和水利等工程建設而進行的地貌研究。如從沉積物厚度的變化、剝蝕強度的差異、階地的特征、河谷下切的程度和各種構造地貌形跡等,揭示新構造運動的特點和強度,提出鐵路、工廠和水庫大壩等大型建設工程最適宜的地點;研究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的分佈及其發生規律,預防對交通線、廠礦、村寨的嚴重破壞;通過室內模擬實驗,研究河床邊界條件和水動力過程,探索河道與岸坡的沖淤規律,為航道及岸坡的治理提供依據和措施;研究海岸帶波浪、潮流的沖淤規律,對港口與航運設施,提出設計或整治方案;研究沙丘移動規律和沙丘植被的生長條件,控制流沙,保護交通、廠礦和農田、村莊,進而改善環境。

  ③礦業地貌,主要指為開采砂礦和石油、天然氣等所進行的地貌研究。研究流水的運動規律,搬運物的沉積規律和砂礦的沉積條件,有益於尋找砂礦,圈定砂礦的富集地域;研究水系結構、河流縱剖面變化和沉積物的分佈規律,研究構造地貌的形態與成因,可為勘探石油和天然氣提供依據。地貌學中的沉積環境和沉積相的研究的迅速發展,就是因為在尋找和開采石油、天然氣礦藏工作中得到瞭應用。

  研究方法 方法很多,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項目各不相同,一般都是在研究地貌類型、成因及其演變規律的基礎上,按特定的生產任務要求進行地貌條件的評價,災害性地貌過程的預測,然後擬訂治理規劃和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