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夷平作用形成的陸地表面。包括準平原、山麓平原、風化剝蝕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面。它是起伏平緩的近似平原的地面,在發育過程中與巖性、構造無關,隻受侵蝕基準面(見河流基準面)的控制,力圖降低地面高程,接近基準面。一些學者認為夷平面與剝蝕面等同。更多的學者認為夷平面不同於剝蝕面,剝蝕面應指較小範圍的,而不是區域性的。它是由不同侵蝕-剝蝕作用形成的、規模較小的近似平整的地面,如片狀水流、波浪、溶蝕作用形成的局部基巖裸露平整地面。一些學者隻把準平原受後期構造造抬升被侵蝕分割於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齊的峰頂面稱為夷平面,是不全面的,因為它隻是夷平面中的一種。山地層狀地貌中屬於不同地文期的地面,不能認為都是夷平面,如中國鄂西山地中的鄂西期(海拔1700米)是準平原化的古地面,可稱為夷平面;而山原期(海拔1000米)是喀斯特窪地、丘陵構成的壯年地面,尚未準平原化,不能稱為夷平面。

  

參考書目

 G.F.Adams ed.,Planation Surface:PeneplainsPediplains and Euhplains,Dowden,Hutchinson &Ross,Inc.,Stroudsburg,Pa.,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