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化或鹼化形成的一系列土壤。又稱鹽漬土,包括鹽土、堿土及各種鹽化和鹼化土壤。狹義的鹽鹼土是指既鹽化又鹼化的土壤。中國主要分佈在華北、東北和西北的內陸乾旱、半乾旱地區,東部沿海包括臺灣省、海南省等島嶼沿岸的濱海地區也有分佈。

  鹽土是在氣候乾旱、蒸發強烈、地勢低窪、含鹽地下潛水位高的條件下,使土壤表層或土體中積聚過多的可溶性鹽類而形成的。鹽土一般呈鹼性反應(部分濱海酸性硫酸鹽鹽土有酸化現象),鹽基呈飽和狀態,腐殖質含量低,典典型鹽土剖面地表有白或灰白色鹽結皮、鹽霜或鹽結殼。劃分鹽土的表層含鹽量下限指標,因鹽分組成而異,以氯化物為主的下限指標為0.6%左右,氯化物和硫酸鹽混合類型的鹽土下限指標為1%左右,含石膏較多的硫酸鹽土下限指標為2%左右。當100克土壤的可溶鹽組成中含蘇打在0.5毫克當量以上,pH多大於9,含鹽量大於0.5%時,屬蘇打鹽土。

  當土壤堿化層交換性鈉占交換性陽離子總量(堿化度)20%以上,土壤呈強堿性,pH大於9,表層含鹽量不及0.5%時,稱為堿土。低於上列含鹽下限指標,而其含鹽量大於0.1%,或堿化度大於5%者,則按對植物的危害程度,將其劃分為輕度、中度、重(強)度鹽化或堿化土。

  鹽土中含有過多可溶性鹽類,增高土壤溶液的滲透壓,引起植物生理幹旱;某些鹽類離子,直接毒害植物根系,造成植物吸收營養元素的比例失調;堿土中土壤膠體含有大量交換性鈉,增加土壤堿度和惡化土壤物理化學性質,土壤濕時膨脹泥濘、幹時收縮堅硬,通透性、可耕性極差。鹽堿土改良應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種井、溝、渠相結合的灌排水利措施,同時結合各種農業生物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以排除過多鹽堿和提高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