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順溝槽或山坡向下滑動,引起雪體崩塌的現象。它具有發生突然、速度快和崩塌量大的特點,對人類危害很大。早在1300多年前,中國已知聲波會觸發雪崩。《大唐西域記》中記述:“山谷積雪,春夏合凍,……。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聲大叫。微有違者,災禍目覩”。在近現代,瑞士聯邦雪和雪崩研究所對雪崩進行瞭開拓性研究和防護裝置的試驗研究。1967年,中國開始研究雪崩,並在天山西部建立瞭中國第一個雪崩研究站。

  雪崩的形成與積雪厚度、山山坡和溝槽的坡度,以及積雪物理力學性質有關。按發生過程分為發生區、運動區和堆積區(見圖)。一些雪崩發生於暴風雪和大量降雪期間,多數雪崩發生於降雪之後。它多分佈於降雪豐富和穩定積雪期較長的中、高山地區。如北緯30°以北沿太平洋兩岸山區、阿爾卑斯山區和青藏高原東南部山區。中國雪崩大致沿青藏高原邊緣及其鄰近地區分佈,其中以川西、滇北、西藏東南的雪崩最為嚴重,是世界雪崩重災區之一。

雪崩發生過程示意圖

  雪崩最早分為煙塵狀雪崩和地面雪崩兩類。20世紀初分為老濕雪雪崩、柔性新雪雪崩和硬表殼雪崩。30年代則分為新雪雪崩、老雪雪崩、粒雪-冰雪崩和冰崩。70年代,瑞士聯邦雪和雪崩研究所按雪的性質分為雪板雪崩和松雪雪崩;按雪的運動特征分為騰空雪崩、地面雪崩和混合雪崩;按雪的含水量分為幹雪雪崩、濕雪雪崩和雪流;按滑動面位置又分為層內雪崩和全層雪崩。這種分類實用性強,尤對雪崩預報、救護等工作較為適用。在中國,按雪崩發生的時間分為季節性雪崩和長年雪崩兩類;在工程設計上,則依雪的含水量分為幹雪型雪崩和濕雪型雪崩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