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和一些半濕潤地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土地生產力的衰退或喪失而形成荒漠或類似荒漠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風力作用下的沙丘和片狀流沙的侵襲,植被破壞造成的森林消失和草場退化,旱作農地生產量和潛力的衰退,灌溉農地的水漬化和次生鹽漬化,流水侵蝕、地下水和地表水質與量的退化等。在中國,一般指在具有沙質地表物質組成和乾旱大風地區,由於強度的人為經濟活動,使原來非沙質荒漠地區出現以風沙活動為顯著特徵,從而導致土地生產力衰退或喪失的環境退化過程,即土地沙沙質荒漠化,簡稱沙漠化。

  狀況 荒漠化是一個世界性的生態環境問題。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統計,全球已經受到和預計會受到荒漠化影響的地區占全球土地面積的35%。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在非洲占55%,北美和中美占19%,南美占10%,亞洲占34%,澳大利亞占75%,歐洲占2%。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在幹旱地區和半幹旱地區占土地面積的95%,在半濕潤地區占土地面積的28%。目前,世界平均每年約有5~7萬平方公裡土地荒漠化,以熱帶稀樹草原和溫帶半幹旱草原地區發展最為迅速。半個世紀以來,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荒漠化土地擴大瞭65萬平方公裡,薩赫勒地區已成為世界上最嚴重的荒漠化地區。

  中國北方有較大面積的以風沙活動為顯著標志的沙漠化土地,特別是在半幹旱農牧交錯地區,沙漠化土地占64%的面積。沙漠化地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東部、河北北部等地的半幹旱草原地帶,新疆、甘肅和內蒙古西部沙漠地帶的外圍,由西北到東北形成一條不連續的弧形地帶(見圖)。

中國北部沙漠及荒漠化土地分佈圖

  原因 產生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幹旱(基本條件)、地表松散物質(物質基礎)、大風吹揚(動力)等;人為因素包括過度農墾、放牧和樵柴,以及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綜合地作用於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植被破壞,荒漠化現象開始出現和發展。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間擴展受幹旱程度和人畜對土地壓力強度的影響。荒漠化也存在著逆轉和自我恢復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的大小及荒漠化逆轉時間進程的長短受不同的自然條件(特別是水分條件)、地表情況和人為活動強度的影響。

  過程 以風力作用下的荒漠化過程為例,包括發生、發展和形成3個階段。①發生階段。僅存在發生荒漠化的條件,如氣候幹燥、地表植被開始被破壞等,即潛在荒漠化。②發展階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壞,出現風蝕、粗化、斑點狀流沙和低矮灌叢沙堆。隨風沙活動加劇,進一步出現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包括發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積20%以下)和強烈發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積20~50%)。③形成階段。地表廣泛分佈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其面積占土地面積50%以上,為嚴重荒漠化。

  研究 1977年聯合國召開世界荒漠化會議提出治理荒漠化的行動綱領。同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組織瞭各國科學傢合作編制1:2500萬世界荒漠化地圖,並提出氣候與荒漠化、荒漠化與生態變化、人口社會與荒漠化、技術與荒漠化四個報告,以及一些地區的研究報告。這些報告分析瞭荒漠化的成因和過程,提出治理措施。許多國傢的學者對荒漠化問題進行瞭廣泛的研究。

  中國對荒漠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沙質荒漠化方面,主要有:①對於沙漠化成因和特征進行綜合性考察,特別是在半幹旱的農牧業交錯地區。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編制瞭1:50萬的各主要沙漠化地區的沙漠化圖及典型區沙漠化發展趨勢預測圖等,提出瞭若幹專題研究報告,如中國北方地區沙漠化過程及其治理規劃、農牧交錯沙漠化地區農業發展戰略研究和中國沙漠化土地整治綱要等。②在不同類型沙漠化地區建立治理沙漠化的示范試驗基地,開展沙漠化治理的研究,如內蒙古東部的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等。

  防治 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荒漠化土地防治途徑與措施不同。在中國,根據北方沙漠化土地的特征,在半幹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①調整不利於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地安排農業、林業、牧業的比重;②封育沙漠化的棄耕地和退化草場,使植被恢復;③采取分區輪作或輪收,限制載畜量;④采用植物固沙為主、工程措施固沙為輔的固沙方法。幹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①以內陸河流流域作為生態單元進行全面規劃,合理分配上中下遊用水比例;②以綠洲為中心,建立綠洲外圍封沙育草帶、綠洲邊緣喬木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與綠洲內部的窄林帶、小網格的護田林網相結合的防護林系;③對綠洲邊緣的流動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設置沙障與障內栽植固沙植物相結合的防護體系;④在防治沙害基礎上,采取改良土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