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旅行學、高僧。法名玄奘,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人(今河南偃師緱氏鎮)。生於隋開皇二十年(600),另說仁壽二年(602)、開皇十六年(596),卒於唐麟德元年(664)。隋末他在洛陽出傢,唐武德元年(618)往長安(今西安),後曆遊漢川(今陝西漢中市)、成都、荊州(今湖北江陵)、揚州、相州(今河南安陽市)、趙州(今河北趙縣)等地,訪師問學,為日後西行求法奠定瞭基礎。

  唐貞觀元年(627),一說貞觀三年(629),,他自長安出發,年底到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南)。次年,沿天山南麓繼續西進,經凌山(今巴迭裡山口,一說木素爾嶺),過大清池(今伊塞克湖)及素葉水(今托克馬克西南)、呾邏私(今江佈爾)城,折而南下,經今中亞南部和阿富汗北部,東向今巴基斯坦北部至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一帶),又經今印度西北部、尼泊爾南部,於貞觀五年(631)前後抵摩揭陀(即摩竭提,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到達當時印度佛教倚心那爛陀寺,受學戒賢法師。5年後外出巡遊,歷今阿薩姆、孟加拉,南沿印度半島東岸到達羅毗荼(今印度東南部),再折向西北,沿印度半島西岸北上,來到今巴基斯坦及克什米爾的缽伐多(今查謨一帶)。居留二年後返那爛陀寺,繼續學習及講學。貞觀十五、十六年間(641~642),羯若鞠阇國戒日王為玄奘舉行盛大的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卡瑙季)之會;接著應邀參加在缽邏耶伽國(今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舉行的七十五日大施,會後即歸國。經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北部、帕米爾高原,於貞觀十八年(644)到達於闐(今新疆和田),次年回到長安(見圖)。玄奘隻身西遊17年,跋山涉水,行程5萬裡,歷盡艱險,攜回梵文經典520夾、657部。玄奘回長安不久,唐太宗隨即召見。貞觀二十年(646)完成《大唐西域記》一書。此後專門從事翻譯,19年間共譯佛經75部、1335卷;並受命將《老子》譯成梵文,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瞭重大貢獻。

玄奘西行路線圖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最重要的著作,共12卷,由玄奘口述,辯機執筆,內容翔實,文筆流暢。全書10多萬字,生動地記錄瞭7世紀以前中國新疆、蘇聯中亞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等138國或地區的地理形勢、人口疆域、國都城邑、政治歷史、物產氣候、交通道路、風土習俗、語言文字、民族宗教等。其中,110國和地區為玄奘親身所涉歷,28國和地區得自傳聞。它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旅行著作,是研究中亞和南亞各國、尤是研究印度歷史地理的珍貴文獻。

  

參考書目

 玄奘、辯機原著,季羨林等校註:《大唐西域記校註》,中華書局,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