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農業生產地域分異及其規律的學科。是經濟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農業科學的一個研究領域。

  農業生產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按照人們的意願或社會的要求,人類採取各種技術措施定向調節和幹預進行的栽培植物和飼養動物的生物再生產過程。比起其他國民經濟部門來,農業同各種地域性條件首先是自然條件有著特別緊密的聯繫。各種自然條件(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和社會經濟條件(如人口密度、居民生產生活習慣、經濟發展水準、工業分佈、交通運運輸、市場條件等)在地域上千差萬別,強烈影響著農業生產,使得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諸如農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式、農林牧漁各部門和各種農作物的地域結構和分佈、生產方式和生產水平、各種農業技術措施的選用和推廣等,無不具有強烈的地域差異。因地制宜是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的基本準則。農業地理學的任務就在於研究農業生產及其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客觀存在的地域差異特征及表現形式,研究農業生產形成的自然的技術的和社會經濟的原因,並探索其形成過程及變化發展趨向,研究由於農業生產地域分異而形成的各種農業地域類型和農業區的形成、結構和發展。通過這些研究,使人們認識和掌握千差萬別的農業生產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地規劃農業生產,實現農業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農業生產合理佈局。

  發展簡史 農業地理學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研究內容已有較悠久的歷史,但成為一門學科則是近百年來的事。

  古代記述階段 在中國,2000多年前人們就註意到農業生產與地域條件的聯系,指出瞭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發展農業生產的必要性。如《左傳》記載有:“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佈其利。”《禮記·王制》篇:“司空執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澤,時四時,量地遠近,興事任力。”《禮記·月令》篇記述12個月的氣候狀況、生物物候變化及相應的農事活動。公元前5~前3世紀的《尚書·禹貢》,分地區評述瞭土壤種類、耕地等級、田賦收入水平、當地農特產品和水利狀況等。在《管子·地員》篇(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上農》篇(戰國末期)、《氾勝之書》(公元前1世紀後期)、《齊民要術》(約533~544)、《王禎農書》(1313)、《農政全書》(1639)等書中,關於合理利用土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思想有瞭更廣泛更具體的反映。在西方,從古羅馬時代的斯特拉波、普利尼(老)直到17~18世紀一些地理學傢的著作中,都有關於不同農業生產狀況的記述。不過,所有這些著作中關於農業地理的論述都未成系統,也未形成理論。

  近代學科建立和發展階段 19世紀是地理科學和農業科學革新和深化的時期,為農業地理學的發展準備瞭基礎。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德國農學傢J.N.施瓦茨和英國農學傢A.揚分別描述德國、比利時及英格蘭的農業情況,特別註意農業地域差異及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這兩人為農業地理學的發展作出瞭重要貢獻。同時期的德國農業經濟學傢 J.H.von屠能發表的《孤立國對於農業及國民經濟之關系》(1826),首次探討不同農業類型和集約水平分佈的規律性,創立瞭農業區位論。這個理論為百餘年來農業地理著作所廣泛引用。近代地理學創始人A.von洪堡的植物地理著作中,包含大量農業地理內容;C.李特爾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與歷史的關系》著作中,也有大量農產品地理分佈的內容。

  19世紀末至20世紀50年代是農業地理學蓬勃發展時期,不僅出現瞭大量的專題性、部門性和區域性農業地理著作,也出現瞭綜合性農業地理理論著作。這些農業地理著作,可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①統計的農業地理,又稱農產品地理或農業商業地理,主要是利用大量統計資料編制各種農產品的分佈圖,分別研究產品的生產和運銷。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T.H.恩格佈雷希特關於北美洲、熱帶以外地區、印度、俄國、德國等農作物地理分佈和圖集的一系列著作,英國G.G.奇澤姆的《商業地理手冊》(1889年初版,1966年已出至18版),美國V.C.芬奇和O.E.貝克的《世界農業地理》(1917)等。②生態的農業地理,著重研究自然條件同農業生產的關系。就某種單項自然條件如農業氣候、土壤等或某個地區進行研究的著作較多,也出現綜合性的著作如:生態作物地理、生態傢畜地理、農業生態學等。從生態學觀點研究農業地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為農業生態系統的研究,認為一個地方的農業系統不過是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農業利用與修改的結果,這是農業地理學的最新趨向之一。③土地利用與小區域農業地理研究,20世紀20~3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一批地理學傢倡導廣泛開展小區域農業地理野外調查,填制土地利用圖和多種農業地圖,發表瞭一大批論文,從理論到方法均有總結。原來以商業地理研究見長的英國,在L.D.斯坦普的倡導下,於30~40年代開展瞭大不列顛土地利用調查制圖工作,完成瞭全套大不列顛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146幅及分郡土地利用調查報告9大卷,這是英國最重要的農業地理著作。在1949年第16屆國際地理大會上,國際地理聯合會根據英國的經驗成立瞭世界土地利用調查委員會,開展世界百萬分之一土地利用圖的編制工作。④大區域農業地理研究,是農業地理文獻最多的課題,著名的有美國從1925年開始在《經濟地理學》季刊中連載19年(1925~1943)共達1400頁的世界6大洲農業區域地理。以國傢為范圍的農業地理專著也陸續出現,著名的有德國(1936)、意大利(1948)、挪威(1954)、民主德國(1959)、丹麥(1959)、羅馬尼亞(1968)、英國(1971)等。⑤農業景觀地理,盛行於德、法等國,認為農業地理學主要不是研究農業生產本身的問題,而是全面描述研究農業活動所引起和制約的文化景觀或農村景觀,如土地利用形態、田塊形態、農村道路、農舍、村落以及農業過程的其他物質表征。代表性人物有德國的L.H.魏貝爾、E.奧特倫巴,法國的D.福謝、P.O.L.喬治、A.梅尼耶等。⑥為計劃經濟服務的農業地理研究。主要是社會主義國傢為瞭實行農業生產的計劃發展,強調開展農業區劃、土地合理利用、農業分區專業化與綜合發展的研究。代表性人物有蘇聯的A.H.拉基特尼科夫、И.Ф.穆科梅利、П.А.列圖諾夫,民主德國的W.魯比謝克、E.呂本紮姆,波蘭的J.科斯特羅維茨基,匈牙利的G.恩耶迪等。

  現代變革階段 大約從50年代中後期開始,農業地理學研究開始出現瞭一些重大變革,主要表現在:①調查研究手段的革新,從50年代以來,航攝照片、自動化制圖、電子計算機等手段日益廣泛地應用於農業地理研究工作,使工作者從過去繁重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分析問題,大大地提高瞭效率,減少差錯,提高精度。②數學方法的引進,與電子計算機等工具同時采用的各種數理統計方法、現代數學方法日益廣泛地引入農業地理研究,如線性規劃、回歸分析、因子分析、系統分析、博弈論、集合論、網絡分析、控制論等,使農業地理研究由單純描述狀態走向定量化。③理論的引進及模式的建造,一些學者采用演繹法,從經濟學或相關科學引進理論,制定假說及數學模式。這種浪潮和地理數量方法結合起來,從50年代末期起盛行於英、美,迄今已在兩國農業地理中占有較大優勢,主要理論是農業區位論和農業決策論。④理論性農業地理著作的湧現,50年代以前關於農業地理學理論著作隻有少數文章。50年代以來,農業地理學理論性專著已出現10餘種,如聯邦德國奧特倫巴的《普通農業地理學和工業地理學》(初版,1953;第3版,1970),法國福謝的《農業地理學》(1949),蘇聯拉基特尼科夫的《農業地理學》(1970),美國H.F.格雷戈爾的《農業地理學:研究課題》(1970),英國L.J.西蒙斯的《農業地理學》(1968初版,1979再版),J.R.塔蘭特的《農業地理學》(1974)等。在這些著作中盡管理論觀點分歧很大,但它的大量湧現是農業地理學走向成熟的標志。

  中國農業地理學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20世紀30年代初張心一的《中國農業概況估計》(1932)所編制的各種農產分佈圖,是中國最早的成套農業地圖。胡煥庸的《中國之農業區域》(1936)、金陵大學出版的《中國土地利用》(1937),是抗戰前的代表性著作。抗戰時期在西南地區進行小區域農業地理調查,填制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積累瞭資料和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農業地理學在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道路上有瞭蓬勃發展,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農業地理學。主要工作可歸納為4個方面:

  ①考察研究工作。在黃土高原、黑龍江流域、新疆、寧夏及內蒙古、雲南、華南、川滇西部地區、西藏等地資源綜合考察中,進行自然資源農業評價、農業佈局和農業地理的考察和研究工作。

  ②農業區劃工作。從50年代以來先後進行瞭農業地理界線的調查和農業區劃方法論的研究工作。同時配合國傢發展農業計劃的需要,在3次農業區劃工作高潮中(1953~1955,1963~1966,1978年以後),農業地理工作者參與瞭調查評價農業自然資源、研究農業佈局和制定農業區劃方案工作,為規劃和指導農業生產做出瞭貢獻。1981年出版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是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③區域性農業地理專著的編寫。1973年開始編寫的《中國農業地理叢書》,是一套全面反映中國農業地理情況和特征的著作,目前已出版的有《中國農業地理總論》(1980)及江蘇、上海、寧夏、四川、雲南、湖南、陜西、湖北、江西、新疆、青海、西藏、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的農業地理。1981年開始編寫《世界農業地理叢書》,已出版的有非洲、蘇聯的農業地理等。

  ④土地利用調查和制圖。50年代以來,為配合各地制定農業生產發展規劃的需要,開展瞭小區域的土地利用和作物佈局的調查研究。1979年以後,開展瞭全國百萬分之一土地利用圖的編制和土地利用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內容 農業地理研究的課題十分廣泛,既可對農業生產的各種地域性條件(自然、技術和經濟因素)、農業生產的各個部門和各個環節開展專題研究,也可綜合地研究各國各地區的農業地域結構、類型、區域和農業發展問題。凡存在著明顯地域差異的農業生產各方面問題,均可作為農業地理學的研究課題。概括地說,農業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農業評價 按照農業生產過程的特點和要求,搞清自然界提供的可能性以及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研究在農業上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式和途徑,對發展農業有著重大實踐意義,同時也是農業地理研究的重要基礎。對自然條件和資源的農業評價采取3種方式:①按照農業生產各種主要自然條件,如光能、熱量、水分、地形、土壤、生物等,分別評價它們對農業的有利或不利影響;②從一定的農業實踐要求(如農業水利化、農業機械化等)或一定農業部門或作物的生態要求出發,對各地區農業自然條件進行比較評價,劃分不同等級的生態適應區,闡明各地區發展的可能性或局限性;③以地域為單位,綜合分析各項自然條件的地域組合及其對農業的影響,從而明確不同地區農業上合理利用的方向和改造自然的重點。

  農業歷史地理 農業生產地域分異並不是暫時的偶然現象,而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結果。不同地區的農業地域分工,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中,人類社會分工和不同的地域條件相結合的表現。中國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國傢,各地區農業發展道條件、規模、方式和程度,某些農作物和農業經營方式的引進、傳播和發展,各部門作物的地區分佈、生產水平、部門關系等,在歷史上都有著很大的變化。深入研究一定農業部門或一定地區的農業歷史地理問題,有助於發現和闡明農業地域分異現象的形成、變化和發展規律,提高農業地理學水平,並有助於更好地調整和改善農業佈局。

  農業部門地理 農業生產包括很多部門和作物,它們的生產過程各具特點,所要求的生產條件、分佈和發展的規律性也不一樣。為瞭全面地瞭解和闡明農業生產地域分異的客觀規律,首先應對每一個主要農業部門開展地理研究,分析研究主要農業部門和作物所要求的自然生態條件、經濟和技術條件,地理分佈特點及其形成變化過程,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同其他農業部門和國民經濟部門在經濟和技術上的聯系,及其生產水平和增產潛力的地域差異,以及適應新條件和新要求對該部門佈局調整途徑等。農業部門地理研究是農業地理全面綜合研究的基礎。

  土地資源合理利用 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是發展農業的基本要求,這個在農業實踐上最重要而地理特征最顯著的問題,幾乎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傢農業地理學者研究的核心問題。為瞭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需要查明土地資源的種類和數量,評價土地在農業利用上的適宜性和限制性因素以及自然生產潛力,研究現有土地利用方式和集約程度以及土地利用類型和形成因素,探討充分發揮土地資源潛力、改善土地利用的方向和途徑,包括編制農業土地資源評價圖、土地利用類型圖。

  農業地域類型 任何一個地區的農業生產,總是擁有多種部門和作物,它們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以緊密的技術和經濟上的聯系,構成一定的農業生產結構或農業生產體系。這種帶有顯著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的農業生產體系,稱為農業地域類型。它們形成於一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下,在農業生產結構、農業生產水平、土地利用方式和農業經營方式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點。農業地域類型的基層單位是農業直接經營單位。世界上,農業經濟學傢和農業地理學傢都廣泛研究農業類型。以美國F.F.埃利奧特(1933)、蘇聯Л.紮利茲曼(1964)等為代表的農業經濟學傢所研究的農業類型,是以一定的生產專業化(按商品生產結構)為主要標志的農業企業分類分組,它著眼於農業企業活動的經濟分析。而農業地理學研究的農業地域類型則著重與地域條件的聯系,認為它是農業地域分異的綜合反映,如蘇聯的拉基特尼科夫、波蘭的科斯特羅維茨基等。由科斯特羅維茨基倡議在國際地理聯合會下所成立的農業類型委員會,經過1964~1976年12年廣泛的國際學術活動,在許多國傢開展瞭多指標綜合的農業類型研究,並試行概括劃分全世界的農業類型。

  農業區劃 農業區是在農業生產主要特征方面具有相對一致性的地區。農業區的劃分可以科學地揭示和反映農業生產的區間差異性和區內一致性。這種區間差異性和區內一致性,在范圍大小不同的地區各有不同的概括程度,從而形成一個不同等級的農業區劃系統。根據中國的實踐,農業區劃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農業區劃包括農業自然條件區劃、農業部門區劃、農業技術改革區劃和綜合農業區劃等一整套區劃,狹義的農業區劃僅指綜合農業區劃。世界各國相繼開展農業區劃工作,在中國、蘇聯、保加利亞等國傢內農業區劃更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在過去幾十年中,他們的農業區劃把統一計劃和因地制宜原則結合起來,實行農業生產因地制宜地規劃和指導的科學手段,是由政府部門直接領導的重大科研任務。

  農業地圖 農業生產地域分異特征在地圖上表現得最為清晰,通過地圖更有助於揭示農業生產地域分異規律。農業地圖歷來作為農業地理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農業地圖一般分為農業生產條件和資源圖(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農業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農業部門和作物分佈圖、綜合性農業地圖(土地利用類型、作物組合、農業結構、農業地域類型、農業區劃等)幾大類。大比例尺農業地圖主要依靠野外實地考察、航空像片判讀等方式來進行,中小比例尺農業地圖則常利用統計資料、文字資料、衛星照片等進行編制。

  性質及與相鄰學科的關系 農業生產同時受自然、技術和經濟三類因素的綜合影響,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自然是發展農業的基礎,技術是發展農業的手段,社會經濟條件對農業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隻有把自然、技術和經濟三方面綜合起來進行研究,才能正確地闡明和揭示農業生產地域分異及其規律。地域性和綜合性是農業地理學的特點。農業地理學處於地理科學和農業科學相交接的領域,在農業地理學發展史中研究農業地理問題的,既有地理學者,也有農業學者。瑞士農業地理學傢H.伯恩哈特1915年發表的理論文章《論作為科學部門的農業地理學》,把農業地理學、系統農學(各種農業技術科學和農業經濟學)及農業史並列為農業科學體系的3個組成部分。

  為瞭正確理解農業的自然再生產過程及其與制約這個過程的各種自然條件的關系,必須借助於農業氣候、農業土壤、農業水文、農業生態學、自然地理學等一系列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為瞭正確理解人類對生物再生產過程進行有效幹預和調節的種種方式方法,必須借助於植物栽培學、動物飼養學、森林學、耕作學、土壤改良學、水利科學等農業技術科學的研究成果。為瞭正確理解農業的經濟再生產過程,必須借助於農業經濟學、農場管理學、國民經濟計劃、國民經濟史等經濟科學的研究成果。為瞭有效地開展農業地理研究,還必須借助地圖科學、統計科學、遙感技術等已有成果和手段。農業地理學經常從這些相關科學吸取營養,增強它的科學性。邊緣性是農業地理學的學科特點,同時也是農業地理學的難點。

  研究方法 長期以來,農業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①實地調查訪問,包括野外直接觀察、向生產者或生產主管單位進行訪問;②搜集分析有關統計資料和文字資料;③編制各種類型的農業地圖,包括野外填圖,用大比例尺地圖縮編,用各種衛星照片、航測照片資料綜合成圖,用統計資料分析制圖等;④根據上述資料利用地理比較法、類型-區劃法、綜合分析法等,揭示農業生產地域分異,分析研究農業地域結構、類型和區域的特點、形成因素、變化發展過程和趨向。

  20世紀50年代以來,農業地理研究方法有瞭重大變化。主要新方法有:①航空像片、衛星像片、遙感技術的大量應用,使農業地理野外考察擴大瞭視野,加快瞭速度,提高瞭精度,加上制圖自動化的實現,更節約瞭大量時間和精力;②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和現代數學方法的引進,不僅使得統計分析和計算工作量大大減輕,許多過去難於進行計算的復雜的綜合性指標變得輕而易舉,而且大大擴大瞭農業地理定量研究的領域,使農業地理研究逐漸走向定量化。需註意的是,在引進數學方法時,不能否定實地考察和定性研究等傳統的地理方法,避免脫離具體的地區情況,以數學方法代替具體的地理內容。

  把傳統的地理科學方法同新技術方法結合起來,實行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實地調查與文獻資料分析相結合,地圖表現與文字分析相結合,單項研究與綜合研究相結合,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等方法。通過各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業地理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