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的地域分佈。又稱農業配置,包括農林牧副漁各部門、各種農作物的地域分佈和地域內各部門的相互關係兩個方面。合理的農業佈局要求農業各部門和作物盡可能分佈在條件最優越的地區,每個地區內部的農業各部門保持著合理的比例,能夠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以取得較多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農業佈局受自然、技術、社會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農業生產的物件是生物,要依靠土地作為基本生產資料,受到地帶性和非地帶性自然因素的制約。光、熱、水水、土是生物生長過程的重要條件,它們綜合地影響著作物和牲畜的生長繁育、產量質量以及它們的分佈。在中國,農作物、林木和傢畜的種類和分佈,自南而北,普遍地同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溫帶相適應,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化。地形起伏、海拔高低、山脈走向、土壤肥力、水域分佈等也對農業生產分佈起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中國西部高山地帶自然條件的垂直遞變,反映著不同的林帶、作物生長和放牧條件。農業生產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受到人的經濟行為的幹預、促進和控制。一個地區的農業佈局總是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的深刻影響。發展什麼農業,怎樣安排農業各部門和各種作物,達到什麼生產水平、規模和佈局,往往要取決於國民經濟需要和生產技術水平。人類知識越發達,耕作技術越進步,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強,會不斷改變農業生產佈局的面貌。

  農業佈局有一定的歷史演變過程。在古代,生產力水平很低,農業佈局表現為分散龐雜和自給自足性,不可能在大范圍內做到主要農業部門和作物的合理分佈。工業革命以後,生產力高度發展,出現瞭大規模的農業地域分工,並發展為農業地域專業化。在自然經濟條件對各部門農業和作物最有利的不同地區,分別集中發展該部門農業和作物,較好地發揮瞭各地區的優勢,促進瞭農業各部門以較高速度發展。但是,也出現瞭某些地區專業化程度過高,甚至變成單一經濟,各部門之間缺乏合理的比例,導致自然資源利用不合理、農副產品浪費等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農業生產有瞭很大發展,原有農業佈局也有顯著改善,如糧食、棉花、油料、烤煙、茶葉等原有生產基地的擴大,甜菜、黃麻、橡膠等新生產基地的建立等。但是,由於人口多,糧食生產任務十分巨大,糧食播種面積在各種農作物播種總面積之中,仍然占較大的比重,隻能在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適當集中的原則,逐步改善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生產佈局,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