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門、作物種類和耕作制度基本相同的廣闊地域。帶內農業結構複雜,包括農、林、牧、副、漁各部門,反映農業的現實狀況。

  農業地帶是隨著緯度高低和海拔高低而起變化的。從高緯度向低緯度大地域農業地帶的作物變化是:喜涼作物(如蕎麥等)→中溫作物(玉米、高梁等)→喜溫作物(棉花、水稻等)→熱帶作物(橡膠、咖啡、椰子等);作物的熟制變化是:一年一熟→二年三熟→一年兩熟→一年三熟。從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區,農業也具有帶狀分佈的特徵。可見,,農業在大的地域內具有與生物氣候帶相適應而呈地帶性的特征。

  農業地帶和自然地帶不同。農業地帶因受人為農業活動影響,已和原來自然地帶不同。農業地帶界線並不完全與自然界線相符,而且隨著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的日益加強,農業地帶與自然地帶界線的差異不斷擴大。

  農業地帶按受人為因素影響的深淺不同,分為兩大類:①按集約化程度高低分帶,稱為自然農業地帶;②按專業化程度高低分帶,稱為農業專門化地帶。前者如蘇聯П.А.列圖諾夫所稱的自然-經濟地帶,他把全蘇劃分為18個農業生產地帶。這些農業地帶的劃分,是與生物氣候帶相適應的,自北而南大致是:北方養鹿(馴鹿)業地帶、西伯利亞林業地帶、西部西伯利亞乳酪用養畜業地帶、小麥養畜業地帶、南方作物(葡萄、煙草等)地帶、植棉業和南方多年生作物地帶、亞熱帶作物地帶等。農業專門化地帶則是由於人類較充分地利用農業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而發展形成的,如美國按專業生產類型把全國劃分為北部玉米帶、小麥帶、南部棉花帶、東北部濱湖乳業帶、加利福尼亞州和墨西哥灣果蔬帶等。

  農業地帶有時亦稱農業區,但又與一般農業區不同。農業地帶范圍一般比農業區廣闊,一個農業地帶往往包含若幹個農業區。如中國廣東省從北到南明顯地分為北、中、南3個農業地帶,包括全省7個一級和36個二級農業區。

  劃分農業地帶的目的,是瞭解各地農業現狀,探討分佈規律,查清各地農業生產上的差異和存在問題,從而合理安排農業地帶內的農業佈局和農業地域分工,作為劃分農業區的基礎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