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物理學傢、考古學傢、醫生,光的波動說的奠基人之一。1773年6月13日生於米爾弗頓,1829年5月10日在倫敦逝世。

  楊自幼天資過人,14歲就通曉拉丁、希臘、法、意、希伯萊、波斯、阿拉伯伯等多種語言,一生在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天文、哲學、語言、考古等廣泛的領域作瞭大量工作。楊在行醫時就開始研究感官的知覺作用,1793年寫瞭第一篇關於視覺的論文,發現瞭眼睛中晶狀體的聚焦作用,1801年發現眼睛散光的原因,由此進入瞭光學的研究領域。當時I.牛頓的微粒說已經統治瞭100多年,1800年楊在《關於聲和光的實驗與研究提綱》中,對比聲與光的性質,懷疑微粒說的正確性。1801年他讓光通過兩個靠近的針孔投射到屏上,發現兩束光被散開並重疊,出現瞭明暗相間的條紋。這就是物理學上著名的楊氏實驗,後來又把針孔改成縫,後稱楊氏雙縫實驗(見楊氏幹涉實驗)。他用這個實驗首先引入幹涉概念論證瞭波動說,又利用波動說解釋瞭牛頓環的成因和薄膜的彩色。他還第一個測量瞭 7種顏色光的波長。1817年他得知 A.-J.菲涅耳和D.F.J.阿喇戈關於偏振光的幹涉的實驗後,提出光是橫波。

  楊對人眼感知顏色的問題作瞭研究,他提出:隻要有3種基本顏色就可以構成全部彩色,這就是三原色理論,是現代繪畫、印刷、電視、照像等技術的基本原理。楊還有一些其他的物理成就,例如首先使用運動物體的能量一詞來代替活力;描述材料彈性的楊氏模量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1814年他開始研究考古發現的古埃及石碑,他用瞭幾年時間破譯瞭碑上的文字,對考古學作出瞭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