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場遵從的基本規律。1864年,J.C.麥克斯韋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得到一組電磁場方程組,後經H.R.赫茲、O.亥維賽和H.A.洛倫茲等人的加工,得出現今形式上比較對稱的方程組。

  電和磁的基本定律 關於電和磁的研究,從悠久的古代(最早是在古希臘和中國)就已開始,18世紀末電池的發明為電磁學的研究提供瞭有效的實驗手段,迅速地推動瞭這門學科的發展。到19世紀下半葉,電和和磁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已經積累瞭大量的、然而又是不全面的成果,迫切要求在更加普遍的觀點下加以概括和總結。在當時,電磁理論正處於發生飛躍和變革的前夕。

  當時已發現的電和磁的基本定律有:①庫侖定律,描述電荷間作用力和描述磁極間作用力;②安培定律,描述電流的磁效應;③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線圈中的感生電動勢和線圈所交連的磁通量的變化率成正比。

  “超距作用”和“媒遞作用” 在麥克斯韋的電磁波學說建立前,對於電磁現象的物理解釋,曾經有過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超距作用”觀點,即認為電力和磁力是超越空間而直接發生在不相接觸的物體之上。由於庫侖定律和安培定律所給出的電力和磁力,同萬有引力定律相似,都與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因此當時用“超距作用”的觀點解釋電力和磁力,是一種簡單而直觀的方法。“超距作用”學說也利用場的概念和方法,但僅僅把“場”看作是計算力的一種輔助手段。例如,將兩電荷間存在電力的現象,設想為一個電荷在其周圍空間產生電場,而存在於電場中的另一電荷則受到電場作用的力。

  另一種是“媒遞作用”觀點。認為帶電體(或磁體)之間的力,不是超越距離而作用的,而是由帶電體(或磁體)之間的媒質進行傳遞的。M.法拉第最早提出用電力線和磁力線來描述電磁現象的概念。在法拉第看來,力線並不簡單地是一種形象化的描述方式,而是一種具體的、實際存在的物理狀態;沿力線有張力作用,在垂直於力線的方向則有壓力作用,而電荷(或磁極)間的力正是這樣一種應力系統所產生的效應。

  對於靜止電荷(或磁極)之間以及穩恒電流之間的作用力,超距作用和媒遞作用可以等效地用來描述已知的電磁現象。隨著電磁學的發展,這兩種學說也都相應地有所改變或修正,以適應新的物理事實。超距學說後來也不得不承認電磁力是以有限速度傳播,並且引入“推遲”的概念來描述這種現象,即所謂“推遲超距作用”。然而,在解釋電磁波傳播時,超距學說,即使是“推遲”超距學說,也遇到瞭不可克服的理論困難。因為,盡管利用瞭“場”的概念和方法,並且承認瞭“推遲”,但“超距作用”學說最終還是把電磁現象歸結為電荷、電流間作用的力,並不是把場本身看成物理上實際存在的東西;換句話說,超距作用的觀點是認為,場不能離開電荷、電流而獨立存在。實踐否定瞭這個觀點。

  實踐證明,已經激發並傳播出去的電磁波,即使在它的激發源消失後,仍將繼續存在並向前傳播。就是說,電磁場可以脫離電荷和電流而獨立存在,並在一般情況下以波的形式運動;它可以與電荷、電流相互作用,但它的存在並不以電荷、電流的存在為前提。電磁場本身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態。

  媒遞作用學說雖然接近於物理實際,但現代物理的發展也對原始的媒遞作用學說作瞭重大的修正,即否定瞭以太(原來假設的一種傳遞電磁作用的媒質)的存在。現代的電磁理論是一種不要求有媒質(即不以某種“媒質”的存在為前提)的“媒遞作用”理論。為瞭避免邏輯上的含混,這種理論可以不稱為媒遞作用理論,而稱為場的理論。理論物理的發展趨勢是使超距作用學說逐步讓位給場的理論。

  麥克斯韋的電磁場方程組 麥克斯韋繼承和發展瞭前人在電磁理論方面的大量工作。他用數學語言表述瞭法拉第的物理思想,即媒遞作用和場的思想。最早用數學描述場的是高斯定理(1813),它表明瞭靜電場中電力線和電荷分佈之間的關系。在麥克斯韋的時代,18世紀末以來關於引力場和位函數的數學理論,特別是P.S.M.拉普拉斯和S.-D.泊松的理論,已經比較成熟。現在稱為斯托克斯定理的數學關系式也已有人研究。這些都成為麥克斯韋描述電磁場的理想工具。

  麥克斯韋將當時已發現的電磁場基本規律歸納為四個方程。這些方程用現在的微分符號來表示,在SI單位制中可以寫成:

式中D為電位移,B為磁感應強度,E)和H分別為電場和磁場強度,J為傳導電流密度,ρ為自由電荷密度。式(1)就是高斯定理,它可從庫侖定律推導出來。式(2)描述瞭沒有發現孤立磁極這個物理事實。方程(3)和(4)分別為用微分形式表示的法拉第定律和安培定律。上述方程中,隻要在方程式(4)右邊引入位移電流項,就可推廣為支配宏觀電磁現象的完整的場方程組,即麥克斯韋方程組。

  在不考慮各向異性的簡單情況下,場方程組的三個輔助關系式可以表示為

式中εμσ 分別為介電常數(或電容率)、磁導率和電導率。式(5)以電容測量為實驗依據,式(6)以電感測量為實驗依據,式 (7)就是以場矢量表示的歐姆定律。

  位移電流 方程(1)~(4)是在不同的特殊情況下得到的;式(1)和(2)分別是靜電場和靜磁場的規律,式(3)和 (4)分別是似穩場和恒定場的規律。將個別的、特殊的規律發展為普遍的規律,就需要對這些特殊規律進行分析,以便提取其中帶有普遍性的內容,從而推廣到更廣泛的范圍中去,這種推廣過程必然包含有一些假設。

  將方程(1)、(2)直接推廣到電場、磁場隨時間變化的普遍情形,雖然包含有假設,但在理論上並無矛盾,和以後的實驗也不相沖突。因此,可以認為這種推廣是合理的。

  方程(3)是從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導出的,但將它推廣到普遍情形,就包含瞭一些假設。法拉第的實驗是在似穩(即磁場變化不快)的條件下進行的。這裡需要假設:在場隨時間迅速變化的情形下,法拉第定律仍然成立。此外,麥克斯韋還引入瞭這樣的假設:即使不存在導體回路,變化的磁場在其周圍也會激發一種電場,它和靜電場的共同點是對電荷有作用力,不同點是這種電場不是電荷所激發,而是由變化磁場所激發,並且描述這種場的電力線是閉合的,即所謂“渦旋電場”。以上一些假設的正確性已為後來的許多實驗所證實。

  至於方程(4),將它直接推廣到變化場的情形,就遇到瞭理論上的困難。根據矢量恒等式∇·(∇×A)=0(A為任意矢量),從方程(4)得到∇·J=0;然而,根據電荷守恒定律,∇·J=-∂ρ/∂t;在非穩恒情況,∂ρ/∂t一般不為零。為瞭將方程(4)推廣到普遍情形,麥克斯韋引入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即位移電流密度,其定義為Jd=∂D/∂t, (8)將式(8)補充到式(4)右邊,就得到:

      (9)

這樣,原來式(4)與電荷守恒定律之間的矛盾就得到瞭解決。

  將電位移D對時間t的偏微分稱為位移電流密度,用Jd表示,這隻是一個定義問題;然而,將這個物理量引入到安培定律的微分形式方程(4)中,就意味著位移電流和傳導電流一樣產生磁場,這卻是麥克斯韋以前所未有的一個新的概念和假設。

  引入位移電流的概念是麥克斯韋對電磁理論的一項重要發展。麥克斯韋從理論上得出電磁波存在的預言和光是電磁波的論斷。1887年H.R.赫茲以實驗證實電磁波的存在和它的傳播速度與光速相等,這就證明瞭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和位移電流概念的正確性。

  麥克斯韋方程組是電磁場的普遍方程組,它和洛倫茲力公式合起來構成說明宏觀電磁現象的理論基礎,即經典電動力學。

  電磁理論和狹義相對論 麥克斯韋提出電磁理論的時候,物理學正被機械觀統治著。麥克斯韋也企圖建立一種傳遞電磁波的機械模型,認為電磁波依靠某種稱為以太的媒質傳播。按照以太理論,在相對於以太以某一速度運動的參照系中,光在各個方向的傳播速度不同,麥克斯韋方程要作相應修正,即在不同參照系中電磁定律有不同形式。

  相對性原理是指物理定律在不同慣性系中具有相同的形式。這樣,以太理論就不符合相對性原理。後來的發展表明,以太理論關於運動參照系中光速的預言與實驗事實相矛盾,從1881年起,A.A.邁克耳孫和E.W.莫雷試圖測定地球上各個方向光速的差別,但得到的結果都是否定的。實驗表明,光速在不同慣性參照系和不同方向上都相同。

  這些矛盾直到1905年A.愛因斯坦在他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中提出瞭狹義相對論後才得解決。愛因斯坦作瞭以下的基本假設:①在所有的相互作勻速運動的慣性參照系中,自然定律都具有相同的形式;②在所有的相互作勻速運動的慣性參照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相同。在上述兩條假設下,時空坐標變換就不能是伽利略變換,而必然是洛倫茲變換;在洛倫茲變換下,一切物理定律保持相同的形式。

  相對論的提出是和電磁現象的深入研究密切相關的。相對論否定瞭絕對靜止參照系的存在,使以太概念成為多餘的、不符合實際的假設。它使人們認識到電磁現象有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從而突破瞭機械觀的限制,最終放棄瞭以太模型,而用一種新的觀點來看待電磁場和電磁波。

  電磁理論和量子理論 在20世紀以前,電磁理論及其實踐不斷發展,一方面它把全部宏觀電磁現象(靜電場、靜磁場、穩定電流的磁場、準穩態電磁場或感應電場,以及電路、傳輸線、波導等)統一在這個理論范疇之內。另一方面,它又把電磁現象和熱輻射、可見光以及紫外、X射線和γ射線等從物理本質上,即從電磁波的觀點上聯系起來。電磁理論的不斷勝利,使得光的微粒學說不再受到註意。直到20世紀初,由於光子被發現,電磁波理論才受到量子理論的沖擊。

  光子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光不僅具有波動性的一面,同時也具有顆粒性的一面。

  量子理論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不僅是光,其他頻率的電磁輻射也都同時具有波動性和顆粒性。這種普遍的概念稱為“波粒二象性”。對於頻率低的電磁輻射,每個量子hυ的能量很小(到微波的低頻端,υ=109赫,每個微波量子的能量約為4×10-6電子伏),因而,通常輻射源發射的量子,數目是巨大的,以致能量的不連續性觀察不出來。這就是為什麼低頻的電磁輻射主要表現出波動性的一面。

  波粒二象性在可見光頻段表現得比較突出。當觀察光的傳播現象時,人們記錄的是大量光子的統計平均行為,因而還可以把它當作是能量連續分佈的波。但當研究光和微觀物體(如原子和分子)的相互作用時,光的顆粒性又顯示出來。頻率更高的X射線(3×1017~5×1019赫;hυ≈1.2×103~2.1×105電子伏)和物質相互作用時所表現的顆粒性更加明顯。對於γ射線,每個量子能量的量級已經高達104108電子伏以上,這時,很容易檢測出它的單個量子;另一方面,γ射線的波長已短到10-810-9 微米的量級,以致用目前的實驗手段很難發現它的波動性。

  量子理論的出現並不是使電磁理論失效,而是使這種理論進一步發展,使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經典電磁理論隻適用於宏觀現象的局限性。根據量子理論中的對應原理,麥克斯韋理論是量子電動力學的經典極限。

  

參考書目

 J. C. Maxwell,A Treatise on Electricity andmagnetism, 3rd ed., Vol.1, 2, Clarendon Press,Oxford,1891.

 H.Hertz,Electric Waves,MacMillan, London,1900.

 A. Sommerfeld, Electrodynamics, Academic Press,New York,1952.

 J. A. Stratton, Electromagnetic Theory,McGraw-Hill,New York, London,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