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物理學傢。1852年12月19日生於普魯士斯特雷諾(今波蘭斯特爾諾),兩歲時全傢移居美國。他在1869年入安那波利斯國立海軍學院學習,1873年畢業後留校任基礎課講師。1879年轉到華盛頓的航海年曆局工作。1880年去歐洲洲進修,先後在柏林、海德堡、巴黎等地受教於H.von亥姆霍茲等名傢。1882年回國,受聘為克利夫蘭的開斯應用科學學院物理學教授,1889年任伍斯特的克拉克大學物理學教授,1892年起擔任新建的芝加哥大學第一任物理系主任,直到1929年退休。1907年獲得瞭諾貝爾物理學獎。1923~1927年還擔任美國科學院院長。1931年5月9日在帕薩迪納逝世。

  邁克耳孫以畢生精力從事光速的精密測量。1879年他用自已改進瞭的傅科方法,利用凹面鏡和透鏡把光路廷長到600m,旋轉鏡使返回光位移133mm,獲得光速值為299910±50km/s。訪歐歸來後,他又把測量精度提高,獲得的數值為 299853±30km/s。這都是當時最新紀錄。後來到1923年他又重新專心致志地從事光速測量,在加利福尼亞的兩個相距約35公裡的山頭之間,測得的數值為 299798±4km/s。在他有生之年,他一直是光速測定的國際中心人物,直到逝世前還念念不忘這項工作。

  1879年3月,J.C.麥克斯韋寫信給美國航海年歷局的D.P.托德討論測定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速度問題。信中提到,地球上所有測定光速的方法,由於精度所限,都不足以檢驗地球的絕對運動。這封信被邁克耳孫看到,激起瞭他從事這類實驗的熱情。為瞭提高測量精度,在柏林期間,他設計瞭一種幹涉儀(這就是今天最常用的邁克耳孫幹涉儀,(見彩圖)來測定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運動。

邁克耳孫幹涉儀 杭州光學儀器廠供稿

  按照經典物理學理論,光乃至一切電磁波必須借助絕對靜止的以太來傳播。地球的公轉產生於相對於以太的運動,因而地球運動的平行方向和垂直方向之間,光通過同一距離的時間應當不同,這一差異在邁克耳孫設計的第一個幹涉儀上應產生0.04個條紋的幹涉花紋移動。1881年的測定結果是否定的。1884年W.湯姆孫(即開爾文)和瑞利訪美,鼓勵邁克耳孫提高精度重做這個實驗。於是邁克耳孫同精通物理學和數學的化學傢E.W.莫雷合作,改進實驗裝置,精度達到2.5×10-10。於1887年重復瞭1881年的實驗。結果仍未發現條紋有任何移動;使他們感到十分失望,而不願再繼續做下去。這便是物理學史上著名的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是一個最重大的否定性實驗,它動搖瞭經典物理學的基礎。為瞭解釋這個實驗的否定結果,G.F.斐茲傑惹於1889年、H.A.洛倫茲於1892年先後提出瞭長度收縮假說,為A.愛因斯坦建立狹義相對論準備瞭思想基礎。

  邁克耳孫首倡用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基準,他在1893年提出用鎘的紅線(6438.4696Å)為標準波長,並以此核定瞭基準米尺,這個基準一直用到1960年。1920年他用自己設計的星體幹涉儀測量瞭恒星參宿四的直徑為太陽的300倍,這是第一次測量恒星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