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理學傢。廣東省潮陽縣人,1915年3月1日生於北京。193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學系,同年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1937年赴美,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哈佛大學做研究生。在F.韓特指導下研究房間聲學,1940年年獲博士學位後即回國,1940~1946年任清華大學及西南聯合大學副教授、教授,1946~195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工學院院長。1952~1955年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兼教務長。1955年在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開始組織中國的聲學研究工作,1956年組建電子學研究所,任副所長兼聲學研究室主任,為中國的聲學發展做瞭開創性的工作。1955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現為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現任數學物理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中國聲學學會理事長;以及中國電子學會、中國環境科學會、中國標準化協會、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等學會的副理事長,還是中國聲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

  馬大猷對聲學的主要貢獻在於,他是房間聲學中簡正振動方式(簡正波)理論(見建築聲學)的奠基者之一。這一理論已廣泛地應用於微波技術和水聲學之中。

  1959年馬大猷設計並領導建造瞭中國第一個聲學實驗室(包括消聲室、混響室和隔聲室),其中,以三面全反射和三面全吸收的原則而構成的卦限消聲室,是有獨創性的設計。50年代末,組織並領導瞭語言聲學研究,提出瞭語音的統計分佈服從瑞利分佈的新觀點。他領導瞭人民大會堂的音質設計,取得瞭較好的效果。

  70年代,馬大猷和他的研究組,在噴註噪聲及其理論應用方面,進行瞭系統性的研究工作。在湍流噴註噪聲的壓力關系、小孔噴註噪聲 A聲級的計算公式及其近似表達、多孔材料的出流性質,以及沖擊噪聲與湍流噪聲的相幹等方面做出瞭有創造性的結果。該工作獲得1982年國傢自然科學獎。他還解決瞭微穿孔板吸聲結構的設計理論和實際應用問題。

  馬大猷有廣泛的學術興趣並在多學科中從事科學活動,一直關心教育事業,註重人才培養。他發表過60餘篇科學論文和報告,編著有《聲學手冊》(1982)、《聲學術語》(1958)、《近代聲學中的幾個問題》(1961)等書。並主編《聲學學報》和《中國聲學雜志》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