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理論物理學傢,宏觀超導體電磁理論的基本方程──倫敦方程的創立人。

  F.倫敦(Fritz London 1900~1954) 1900年3月7日生於德國佈雷斯勞(現波蘭弗羅次瓦夫)。早年對哲學感興趣,1921年在慕尼克大學得哲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關於純理論認識的形相條件》,此後3年從事哲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1925年重返慕慕尼黑大學,跟隨A.索末菲學習理論物理,以後又隨M.玻恩、E.薛定諤等在格丁根、蘇黎世、柏林等大學工作學習,主要研究光譜學和化學鍵的量子力學理論。1927年和W.H.海特勒發表氫分子共價鍵的量子力學解釋,這一工作標志著近代量子化學的開始,所用的方法被稱為海特勒-倫敦方法,是量子多體理論中的基本方法之一。1933年納粹攫取政權,大肆排猶,倫敦兄弟被迫先後逃亡英國,在牛津大學從事低溫物理研究工作。他們所建立的超導體的電動力學方程,成功地解釋瞭超導體一系列奇特的電磁性質。這組方程(共兩個方程)後來被稱為倫敦方程。他們還研究瞭超導體的表面能,提出瞭區別第一類超導體(見超導電性)和第二類超導體的判據。他們對液態氦的 λ相變等問題的研究,也作出過貢獻。1936年,F.倫敦去法國任巴黎龐加萊研究所所長。1939年去美國迪克大學,先後任理論化學和化學物理教授,F.倫敦於1954年3月30日在達勒姆逝世。他逝世後,歷屆國際低溫會議都頒發倫敦獎以紀念他。

  H.倫敦(Heinz London 1907~1970) 1907年11月7日生於德國波恩,先後在柏林、慕尼黑等大學學習。1934年在佈雷斯勞大學獲博士學位,論文內容是關於超導體內的交流損耗問題。他是在納粹德國獲得博士學位的最後一批猶太人之一。同年逃亡英國,在牛津大學與其兄F.倫敦一起繼續從事低溫物理的研究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他曾參加英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戰後H.倫敦最主要的貢獻是1951年提出3He-4He 稀釋致冷機的原理(見超低溫技術),使這種致冷機的溫度達4.5~6.0mK,是目前廣泛使用的能獲得極低溫度的一種致冷機。H.倫敦於1970年8月3日在牛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