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物理學傢、心理學傢、科學哲學傢。1838年2月 18日生於奇爾利茨(現屬捷克斯洛伐克)。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學和哲學,於1860年畢業並獲博士學位。1864~1867年在格拉茨大學任數學教授、物理學教授,1867~~1895年在佈拉格大學(分校後在德國大學)任實驗物理學教授,曾兩度被選為校長。1895年他的母校維也納大學聘請他主詩專為他開設的“歸納科學的歷史和理論”講座。1898年患中風,1901年退休,但仍在傢從事科學著述。1916年 2月19日在德國法泰斯泰滕逝世。

  馬赫在他一生中主要致力於實驗物理學的研究,發表過 100多篇研究論文和報告。他的最重要成就是在研究物體在氣體中的高速運動時,發現瞭激波,並拍攝下激波的清晰照片,還確定以物速與聲速的比值(即馬赫數)為標準,來研究物體的超聲速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超聲速飛行和原子爆炸出現,他的研究成果就更受到高度重視。馬赫效應、馬赫波、馬赫角等這些以馬赫命名的術語,在空氣動力學中廣泛使用,可見馬赫在力學上的歷史性貢獻。

  馬赫不僅是一個實驗物理學傢,還是一個具有批判精神的理論物理學傢,寫瞭幾本富有濃厚認識論色彩和歷史觀點的著作:《功守恒定律的歷史和根源》(1872)、《力學史評》(Die Mechanik in ihrer Entwicklung,historischkritisch dargestellt)(1883)、《熱學原理》(1896)、《物理光學》第 1卷(1921)。其中《力學史評》這部著作幾乎傳遍世界,對物理學的發展產生瞭深刻的影響。馬赫在這部書中,從經驗論的觀點對力學概念和原理作瞭歷史的考察。他在書中對I.牛頓的絕對時間、絕對空間的批判以及對慣性的理解,是極有啟發性的思想;但在當時並沒有成為物理學傢們共同的財富。這個思想對A.愛因斯坦建立廣義相對論起過積極的作用,成瞭寫出引力場方程的依據。後來愛因斯坦把它的這一思想稱為馬赫原理。

  G.費希納和 H.von亥姆霍茲在生理和心理學方面的成功,引起馬赫把物理應用到生理學、心理學的興趣。因此他在視覺、聽覺和運動感覺方面的研究也獲得成就,特別著名的是發現瞭後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馬赫帶”。

  馬赫的研究領域從科學到科學史,進而深入到科學認識論。於是馬赫被認為是從A.孔德的實證論到邏輯實證論的中途人物,他的思想是維也納學派的思想淵源。遵循馬赫的哲學思想所形成的哲學流派被稱為馬赫主義。馬赫的科學認識論曾在自然科學傢中產生過強烈的反響。受其影響最著名的科學傢是愛因斯坦和P.W.佈裡奇曼以及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的一些物理學傢。

  作為物理學教育傢,馬赫還寫過《大學生物理學教程》(1891)、《中學低年級自然科學課本》(1886)等有影響的教材;後者大約再版瞭20次,經修改在德奧使用瞭近40年,還流傳到俄國。他重視成年教育,做過許多科普講演,匯集出版瞭《通俗科學講座》(1896)。

  

參考書目

 J.T.Blackmor,Ernst Mach, His Work, Life and Influence,Univ.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