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對全國領土進行戰略性劃分,提出經濟區的網路系統。旨在揭示各地區專業化發展的方向和經濟結構的特徵,以及彼此分工協作的關係,為在宏觀經濟管理工作中將國民經濟全面發展和發揮地區經濟優勢結合起來創造條件,並為生產佈局、編制地區國民經濟計劃、開展國土規劃和區域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從而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經濟區劃在經濟地理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區域經濟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

  客觀基礎 關於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區是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以後的表現形式,是在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全國意義專業化的地域經濟統一體。經濟區劃就是科學地反映客觀形成的這一地域經濟統一體的體系。另一種觀點則否認存在經濟區劃的客觀基礎。認為它是分區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如何劃分經濟區則取決於研究任務的需要,可以相應地規定不同的原則,采取不同的方法。

  理論基礎和發展簡況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歐美國傢以區位論為理論依據,開展經濟區劃的研究。他們強調市場在區域構成中的作用,偏重於部門經濟區劃的研究。В.И.列寧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經濟區劃問題的奠基人。他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9)一書中結合俄國的實際,提出瞭經濟區劃的基本思想。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列寧在領導編制《全俄電氣化委員會計劃》(1920)時,通過劃分經濟區把全俄電氣化計劃和各地區的具體條件因地制宜地結合起來,有力地推動瞭經濟區劃理論的發展。與此同時,蘇聯一些經濟地理學傢如Н.Н.巴蘭斯基、Н.Н.科洛索夫斯基等,對經濟區劃的理論、原則、方法以及類型等做瞭大量研究,從而形成經濟區劃的理論體系。

  原則和方法 不同的國傢劃分經濟區的原則有所不同。中國劃分經濟區的主要原則是經濟原則,其內容是:①國民經濟全面發展與充分發揮地區經濟優勢相結合。劃分經濟區時要從總體利益出發,結合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全國的和地區的綜合平衡,合理地確定地區經濟專業化發展的規模和綜合發展的程度。②地區經濟的現狀與遠景發展相結合。劃分經濟區要從歷史上已經形成的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出發,充分考慮各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並以對全國和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科學預測為劃分依據。③地區經濟中心與其經濟吸引范圍相結合。經濟中心即全區生產、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最集中的城市,是地區經濟聯系的樞紐,對周圍地區具有經濟上的吸引力。結合交通運輸條件正確地估算經濟中心的經濟吸引范圍是劃分經濟區的重要依據。④經濟區劃要與國民經濟計劃管理體制相適應,以利加強對宏觀經濟的計劃指導。⑤充分考慮建立外貿出口基地和發展國際分工合作的需要,利用國際市場促進國內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此外,劃分經濟區還要考慮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態原則、有利於民族自治和發展的民族原則、國防建設的需要以及促進合理的國際分工發展。

  基本程序 ①系統地調查研究全國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現狀及其形成的原因和條件。②根據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口增長對社會經濟發展進行預測,並制定國民經濟發展的總目標。③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總目標,結合各地區發展經濟的條件,確定各地區生產專業化的方向,並根據主導專業化部門發展的需要勾劃出經濟區的概略輪廓。④以地區專業化部門為主體,研究地區經濟結構的合理性;通過全國的和地區的綜合平衡,具體地確定各經濟區專業化生產的規模和綜合發展的程度;綜合各個經濟區近期和遠景發展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經濟區界的劃分。⑤根據地區經濟中心的經濟吸引范圍,分析區內、區際的經濟聯系,結合交通運輸條件對經濟區界進行具體的經濟論證。

  經濟區界線 它與行政區的界線不同,具有示意性的特點。經濟區的邊界在地圖上雖然是用一條線來表示,但實際上相鄰經濟區的邊界往往形成一個過渡帶。經濟區的界線表示相鄰的經濟區在全國勞動地域分工中所處地位的差異,以及區內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向的不同,同時也表明位於界線兩側的經濟區之間有著相互依存、分工協作的經濟聯系。

  分級系統和類型 由於社會勞動地域分工有層次之分,經濟區也有等級的差異。各國經濟區分級系統的確定依據各自地域范圍的大小、地區自然和經濟等條件的差異以及經濟發展水平而定。根據劃分經濟區的目的和內容可分為綜合經濟區劃和部門經濟區劃兩大類。綜合經濟區劃簡稱經濟區劃,是為國民經濟整體服務的。部門經濟區劃則分別為各個生產部門服務。如工業區劃、農業區劃、交通運輸區劃等。為瞭更具體地指導部門生產佈局,在部門經濟區劃內部又有綜合部門經濟區劃和單項部門經濟區劃之分,如農業區劃中就有綜合農業區劃和單項作物區劃(糧食生產區劃、棉花生產區劃、油料生產區劃等)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