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是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地理學以研究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兩大系統相互作用的人地關係的必域系統為中心,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是這一系統中有關經濟活動方面的子系統,它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資訊流把農場、礦場、工廠、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一個經濟活動系統。這一系列經濟活動始終不能脫離一定的空間,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

  發展過程 經濟地理學雖然是門比較年青的現代科學,但它的發展過程淵源久遠,從古代的經濟地理資料積累、近代學科的形成和演化,到現代的經濟地理學,大致經歷瞭3個階段。

  以積累和拓展地域經濟知識為主的古代階段 早在2000多年前,人類由於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的需要,開始從各方面觀察並記述地理環境、生產活動和各種有關現象的分佈情況,逐漸積累經濟地理知識。早期有關經濟地理的記述,大多見諸歷史學者的著作。如古希臘歷史學傢斯特拉波著有《地理學》17卷,描述當時歐洲人所瞭解的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征、物產、居民、風俗習慣等,可說是西方最早的人文和經濟地理志。中國西漢史學傢司馬遷編寫的《史記》中的《貨殖列傳》,敘述瞭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遊等地區的人口、經濟、物產、貿易和城市。東漢史學傢班固主編的《漢書》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貨志》,記述瞭全國各地的山川、物產、戶口、城邑、田制、賦役、倉儲、漕運、農業、牧業、手工業、采礦業和市場。以後歷代正史編撰均承襲這一體例,積累瞭豐富的歷史經濟地理資料。到9世紀,在阿拉伯世界出現瞭區域性地志,記述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物產、商業和交通情況。大致與此同時,中國地方志的刊行也開始盛行,此後1000多年中,據估計全國各地先後刊行的各種類型的地方志已突破1萬種。其內容包括行政區沿革、山川、戶口、農事、物產、水利設施、道裡、交通、貢賦、城邑、關塞、災異、民俗等,並附有地理圖。公元14~17世紀,歐洲出現瞭資本主義的萌芽,並伴有地理大發現的活動,從而開辟瞭新航道,發現瞭新大陸,向海外大量移民,掠奪殖民地資源,擴大世界市場。因此產生瞭對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資源分佈、經濟生產、交通運輸、商業中心和港口城市等的情況進行廣泛調查研究,促進瞭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的發展。在此期間,中國由於明初以後的明、清封建政府多實行海禁,基本上未受地理大發現的影響,未向海外開放,以致經濟地理著作仍停留於本鄉本土的記述。

  近代階段 經濟地理學由零星的知識發展成為系統的科學,經歷瞭很長時間。1760年俄國科學傢М.В.羅蒙諾索夫首先提出瞭“經濟地理學”這個名稱,指出研究國傢經濟必須結合地理條件來進行。1882年德國地理學傢W.格茨發表《經濟地理學的任務》一文,論述瞭經濟地理學的性質及其構成。他認為經濟地理學把地球空間作為人類經濟活動的舞臺,是一門為國民經濟提供考察自然的基礎的專門學科。它同以前出現的商業地理學相比,研究范圍更為廣泛,內容也比較系統化,標志著經濟地理學已從地理學中分化,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在此前後,德國經濟學傢J.H.von屠能於1826年提出農業區位論,A.韋伯於1909年提出工業區位論,地理學傢W.克裡斯塔勒於1933年提出中心地學說,經濟學傢A.廖什於1940年發表《區位經濟學》,逐漸充實瞭經濟地理學的理論。

  中國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接受西方經濟地理學,主要通過歐美學者講學和向歐美派送留學生。到40年代末,在10多所大學地理系內系統講授經濟地理學,其中以英國L.D.斯坦普為代表的統計記述學派影響較廣泛。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地理工作主要是關於人口分佈、土地利用、農業分區、邊疆勘察和地區性考察等。

  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經濟地理學傢參加全國性的大規模工程建設規劃以及地區經濟開發的綜合考察和經濟區劃工作,並以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和哲學思想為指導,在批判環境決定論等學術思想的同時,發展瞭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和研究內容。

  現代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地理知識的普及起到瞭明顯的促進作用。戰後各國的經濟恢復和建設,促進瞭經濟地理學的發展。除在很多國傢的大學中建立瞭為數眾多的地理系,一些國傢的科學院中還成立瞭專業的地理研究所之外,很多政府部門延攬經濟地理專傢參加各類規劃工作。研究領域有所擴大,方法上亦有所革新。一般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經濟地理學的中心理論是分佈論,重點是研究地域差異,戰後進入瞭區位論和景觀類型論研究的現代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50年代,中國的經濟地理工作大體按照蘇聯的模式開展。由於國傢有計劃地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客觀上要求地理工作者參加調查研究各地區建設條件和資源情況以及生產佈局、流域規劃、鐵路選線、區域規劃、農業區劃等方面的工作,為經濟地理學的發展提供瞭有利的條件。

  60年代以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急劇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日益推廣,社會生產力的強大和新技術的應用,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國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改變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環境,在經濟活動所創造的地區佈局方面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方面,都出現瞭一系列全球性或地區性的新問題。如某些資源(特別是能源和糧食)出現瞭供求失調和開發利用不合理的現象,人口迅速增長,產業和交通高度集中,城市過於龐大,環境嚴重污染等。這種新形勢向經濟地理學提出瞭新課題,如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平衡、國土整治、環境保護、佈局調整、區域和城市規劃等,要求探討社會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的形成過程和發展方向。經濟地理研究中的一個新特點是加強社會觀點、經濟觀點和生態觀點,把協調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看作中心任務。在研究方法上,出現瞭地理數量方法,計算機和遙感等新技術手段的應用也逐漸推廣,並從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方面引進有關理論方法,使經濟地理學朝著數量化、經濟化、生態化、社會化的方向發展。

  目前,經濟地理學在世界多數國傢中已成為地理科學系統中最為發達的一門分支學科。經濟地理著作在各國所發表的地理文獻中占有較大比重。在各國許多類型的高等院校中,都開設瞭經濟地理課程,並出現瞭專門的經濟地理系和經濟地理研究所。一些國傢還在政府中建立瞭有關經濟地理調查研究的業務機構。

  研究對象和任務 對於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近30多年來一直是各國經濟地理學者探討的一個理論問題。在歐美各國,大致有以下幾種看法:①研究經濟現象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探討這種關系的規律性,並研究經濟活動的分佈及其形成的原因。②闡明一定地區的經濟結構,重點是研究地球表面經濟活動的區位表現和空間類型。③從自然和社會經濟兩方面來闡明地球表面人類有關資源的生產、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所創造的區域佈局的差異性。④是一門人類為求生存而鬥爭的地理學,註意人類生存的社會和物質條件的生產、利用和再生產,側重點放在生產和利用人類生存的環境和人為物質條件上。這些看法的要點是:經濟地理學研究包括生產、交換、消費的廣義的經濟活動,這種研究是在地區基礎上或以一定的地區為單位而進行的;不僅研究經濟活動的分佈,而且聯系到經濟的空間結構;在聯系有關因素時,把地理環境擺在重要地位,著重探討經濟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在蘇聯,對這一問題的看法過去存在兩種不同觀點。以地理學傢Н.Н.巴蘭斯基、Н.Н.科洛索夫斯基、Ю.Г.紹什金為代表的區域學派,認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地域生產綜合體或經濟區,研究它的形成過程和職能,分析它的內部結構、空間形式、內外經濟聯系、進一步發展的途徑以及地理配置的規律。他們比較重視自然條件的評價和地區特征的分析。以經濟學傢я.Г.費金和О.А.康斯坦丁諾夫為首的部門統計學派則認為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統一的生產配置,著重研究其規律。到瞭70年代,許多蘇聯學者認識到:經濟地理學如果局限於生產配置研究,無法適應社會對這一學科的要求,於是提出把研究領域從狹義的生產地理擴大到研究社會再生產的地域結構和社會生活的地域組織。他們提出將經濟地理學改稱為社會經濟地理學,其內容實質上包括瞭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和社會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50年代,蘇聯的部門統計學派和區域學派的兩種不同觀點對於中國的經濟地理工作者影響很大,當時中國經濟地理學工作者在這個問題上存在的一些不同看法,實質上是蘇聯地理界兩種不同學派觀點的反映。從1961年開始,中國經濟地理工作者根據研究工作的成果和經驗,對這一問題進行瞭探討,逐漸擺脫蘇聯的模式,運用毛澤東《矛盾論》的思想揭示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矛盾。他們認為,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可以理解為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其核心仍然是生產的地域佈局系統,但經濟地理研究不能局限於生產,而應包括廣義的經濟活動。它的主要任務是探索、發現、闡明和運用經濟活動地域系統的發展規律,解決經濟活動在地域佈局上的一系列矛盾。這些矛盾包括經濟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一定地域內各經濟部門之間、生產部門與生產地區之間、經濟綜合發展與專門化之間、生產佈局的集中與分散之間、具有經濟聯系的不同地區之間、經濟中心與腹地之間等多方面的矛盾。

  學科性質和特點 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即包括各經濟部門在地域上的佈局,也包括各地區經濟部門的結構、規模和發展,以及地域佈局和部門結構的相互聯系。因此經濟地理學涉及自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具有綜合性特征。經濟活動必然發生在一定的地域內,與一定的地理環境相關,因此經濟地理學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經濟地理學的綜合性是在地域性的基礎上體現的。此外,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體現不同的階級利益,因此具有一定的階級性。

  與經濟活動有關的條件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因此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工作具有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相結合的特點。經濟地理學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聯系一定地區的各種有關條件來論證經濟活動的地域佈局系統,有助於國傢和地區的發展和經濟建設。

  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受到地域(空間)的制約,研究的領域跨越地理學和經濟學這兩門學科。因此,地理學者認為它是屬於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但經濟學者又把它看成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美國學術界在50年代對這門學科的發展史和命名進行瞭討論。有的學者追溯瞭經濟地理學和經濟學的關系,認為在20世紀初以前,經濟地理學和經濟學是兩門並行發展而互不相關的科學;經濟學是從中世紀的社會哲學分化出來的,而經濟地理學則是從地學分化出來的。經濟學著重研究經濟系統的市場功能方面,而經濟地理學則著重研究經濟系統的地域相似性或差異性方面;經濟學著眼於消費方面居多,而經濟地理學則著眼於生產方面居多;經濟學是高度抽象的,而經濟地理學則是實驗性的。從20世紀初工商業進一步發展,大都市興起,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由於客觀需要而各自擴大其研究領域,從而發生瞭重疊,重疊的部分正是地理學與經濟學之間的邊緣課題。

  經濟地理學者和經濟學者往往對同樣的現象提出不同的問題,二者的差別在於聯系地域(空間)的程度不同。經濟地理學的特點是空間觀點,著重探討各種經濟活動在地球表面如何分佈,並要瞭解通過什麼過程而形成地域差異和地域類型。所以經濟地理學也可以說是研究經濟系統空間尺度的行為科學。由於經濟地理學要解釋形成不同經濟地域類型的過程,而衡量這一過程不但要用空間尺度或地理尺度,而且要用各種自然、經濟、技術指標,使得經濟地理學與其他相關科學聯系密切,共同開展調查和運用其他學科的成果。

  由於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特殊領域具有自然-技術-經濟相結合的特點,可以認為它是一門與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有著密切聯系的社會科學范圍內的邊緣科學。

  學科體系和主要研究內容 經濟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它同人文地理學的其他分支如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有互相交流觀點、方法和資料的密切聯系,研究領域也有部分重疊。經濟地理學和新興的國土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區域科學(區域經濟學)也有許多共同的研究對象。此外,由於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需要,現代經濟地理學研究內容不斷豐富,與有關學科互相滲透,在地理科學體系內部產生瞭一系列新的邊緣科學,如資源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建設地理學、數量地理學、發展地理學、預測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根據研究對象和范圍的不同,可分為綜合經濟地理學、部門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經濟地理學3類。

  綜合(普通)經濟地理學 主要是對經濟地理學中一些帶普遍性的綜合問題和基本理論、方法論等問題進行規律性研究,如經濟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自然資源的經濟評價、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遠景需求及進行地區間平衡的可能性、生產佈局的一般規律和原則,經濟活動地域系統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經濟地理學方法的革新、經濟地理學史等。

  部門經濟地理學 按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專門的研究,分別探討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等部門的生產佈局理論、地域組織的形成、特征、結構、分類和分區,形成瞭以下幾個分支:

  ①農業地理學。農業是按照社會的需求,在人類勞動的定向調節和幹預下進行生物再生產的過程。因此,在經濟地理學的所有分支學科中,農業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的關系最為密切。農業地理學主要研究農業活動的地域差異和變化,而土地利用是這種現象最明顯的反映,因此土地利用一向是農業地理學研究的重點。在此基礎上,研究農業生產的地域佈局和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內在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規律,進行農業生產的各項資源的評價和合理利用以及農業地域類型和農業區的劃分,等等。

  ②工業地理學。主要通過對影響工業生產地域佈局的各種自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的分析,來研究各工業部門的佈局規律、工業地域綜合體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等等。70年代以來,在工業地理學研究中出現瞭工業區位決策和工業地域系統的形成等新課題。

  ③交通運輸地理學。主要研究各種不同類型運輸業的地域佈局,包括運輸樞紐和綜合運輸網的佈局,運輸活動和地理因素的空間聯系,客流和貨流的形成、流向和流量分析,運輸樞紐和腹地的關系,運輸區劃及其變化等。由於城市化的發展,還出現瞭一些與城市地理學有關聯的研究課題。

  ④商業地理學。主要是研究各國、各地區物產分佈、商品集散的中心和范圍、貿易聯系、貨運情況等。現代商業地理學著重研究商業的地域組織、市場區位、商業中心和腹地的經濟聯系、商品銷售和居民的社會經濟結構關系、商業活動的季節變化等。

  此外,部門經濟地理學也可根據第一產業(采礦、農業、森林采伐、水產捕撈、能源開發)、第二產業(加工制造)、第三產業(運輸、商業、旅遊、服務等)和第四產業(包括金融、保險、新聞出版、科技研究和情報以及行政管理部門)的劃分而進行研究。此外,歷史經濟地理、旅遊經濟地理、經濟地圖等也屬於經濟地理學研究的范疇。

  區域經濟地理學 以范圍明確、具有某種程度經濟完整性的區域為單位,大至全世界和一洲、一國,小至一縣一區,研究區內的經濟活動系統,經濟區的形成發展規律,以及城市的區域集聚化等具有地域性與綜合性相結合特點的經濟現象。這方面的研究大都結合不同層次的地區綜合考察、經濟區劃、區域規劃、國際生產地理分工、大規模改造自然工程的可行性論證和後效預測,以及區域經濟地理志的編寫等綜合性任務來進行。地理學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在區域經濟地理學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在50~60年代,地理學的發展著眼於專業分化,區域地理學一度式微,到瞭70年代,地理學開始強調自然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緊密聯系進行研究,使區域經濟地理學日益受到重視。區域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地區綜合開發問題,是80年代各國地理學研究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