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交通運輸在生產力地域組合中的作用、客貨流形成和變化的經濟地理基礎,以及交通網和樞紐的地域結構的學科。在中國和蘇聯,一般將它作為經濟地理學的一個分支。

  發展概況 19世紀末,F.拉采爾和A.赫特納等地理學傢已認識到,交通運輸對於形成景觀特徵和促進地理變化具有重要的作用。20世紀初期,法國地理學傢P.維達爾-白蘭士和J.白呂納在地理研究中,則已開始註意有形的貨物和人的移動。但但這期間未形成交通運輸地理學。1934年蘇聯的地理-統計學者C.B.伯恩施坦-科岡發表的《交通運輸地理學概論》,是早期的系統論述之一。1946年法國地理學傢R.卡波-雷伊發表的《大陸交通地理學》,成為西方交通運輸地理的權威性專著。50年代開始,交通運輸地理受到重視,逐漸形成為地理學中一個分支學科。蘇聯學者著重研究交通運輸與生產力佈局的關系、區際運輸聯系和合理運輸,代表著作有Е.Д.哈努科夫的《運輸與生產配置》(1956),И.В.尼科利斯基的《蘇聯運輸地理》(1960,第一版)。歐美學者則著重於港口和航空地理研究、城市與市郊交通系統、交通運輸和市場區位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英國地理學傢F.W.摩根1952年出版的《港口與港灣》結合地理條件進行論述,很有特色。70年代以後,美國學者采用數量方法進行研究的著作顯著增多,其中總結性的著作如E.J.推弗和H.L.戈蒂埃的《交通運輸地理》等。在中國,這門學科是50年代中期由蘇聯引入的,隨著國傢經濟建設的需要,得到瞭很大發展。特別是70年代中期以來,在綜合運輸、選線設計、運輸區劃、城市對外交通樞紐方面做瞭大量研究工作。

  研究內容 作為研究交通運輸活動空間組織的學科,交通運輸地理可分為下面4個部分:①理論交通運輸地理。研究內容包括交通運輸網的構成及其各種交通方式的地位,交通運輸在生產佈局中的作用,運輸聯系和客、貨流分佈及其演變趨勢,合理運輸與貨流規劃的理論和方法,交通運輸佈局的經濟效益計算和地域系統評述,交通網絡和站場佈局的類型和模式,交通運輸區劃的原理和方法。②部門交通運輸地理。分別研究鐵路、水運、公路、管道、航空等運輸方式的經濟技術特點及地域的適應性。③區域交通運輸地理。分別從國際、國傢、國內經濟行政區,或按河川流域、地形單元進行交通網絡和客、貨流的分析,通過對區域交通運輸情況的描述,揭示區內經濟結構的空間聯系和區際物質聯系的內在規律。④城市交通運輸地理。研究和預測城鎮內部道路交通網和客、貨流與交通流的形成變化規律,城市對外交通線和站、港空間佈局,以及綜合交通系統。

  目的和任務 交通運輸地理學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尋求自然條件有利、技術措施先進、經濟社會效意最大的交通運輸地域組合方案,使交通網的佈局合理化,減少生產過程在流通中的延續耗費,節約居民用於交通的支出,從而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它的基本任務是參與有關生產佈局的工作,如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以及廠址選擇等,解決有關交通運輸的地理問題、交通網和客貨流的調查和規劃、運輸區劃、交通運輸佈局的條件分析和經濟論證。

  研究特點和方法 交通運輸地理學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因此在研究中:①把交通運輸現象作為生產力地域組合中的一個環節來考慮,特別註意地理環境同它的相互作用;②大量采用空間地域的分析方法,如分析交通運輸的地域差異、區域網型和運量結構、交通運輸區劃、交通點和線的區位,以及交通網絡分析、交通運輸系統模擬等;③按照國傢和區域(經濟行政區、吸引范圍、流域等)對交通運輸分佈現狀、發展趨向進行評述和預測。

  交通運輸地理學還具有綜合性特征,綜合分析交通運輸的自然、技術、經濟條件及其結合,研究各種運輸方式組成的統一交通網的內在結構、空間佈局和時間次序,揭示其內在機制並預測其未來趨勢。

  研究中利用一系列具體經濟指標:運量、運距、周轉量、運輸能力、成本、運價、投資、利潤等,以及科學管理和計劃方法。在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方面,同現代數學聯系日益密切。除大量應用分析數學、線性規劃、數理統計等數學方法外,還引入瞭網絡分析、動態規劃、排隊論、模糊數學和投入-產出模式等方法。

  與相鄰學科的關系 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是交通運輸地理學形成和發展的前提。同時,交通運輸地理學擴充瞭這兩個學科的內容。運輸經濟學和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技術和設計學科如鐵道建築、港口工程、公路設計、城市道路交通等,則有助於交通運輸地理學的深入研究。近年來發展的綜合運輸學科,從技術經濟角度研究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協調,與交通運輸地理共同為統一運輸網的宏觀佈局提供科學依據,但前者側重於設備、經濟、綜合利用和比較計算,而後者更註意地域結構的分析。在一些國傢出現的交通工程學,研究交通流與行車設施以及周圍環境的關系,成為交通運輸地理通向實際應用的又一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