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含冰凍結、夏天全部融化的巖土。凍土的一類。包括季節凍結層和季節融化層(也稱活動層)。

  季節凍結層分佈於非多年凍土區,在多年凍土南界以南(北半球)或下界(垂直地帶)以下的廣大地區,以及凍土融區地帶。具有明顯的緯度及垂直帶性,一般說隨緯度及海拔的增高,其厚度增大,由0.1~0.2米增厚到2.0~3.0米。在北半球10月中下旬至12月,季節凍結層由北而南接連出現,2月下旬至6月初由南往北逐漸消失。中國長江以北各省區都有季節節凍土分佈,其面積約占中國領土的54%。季節融化層分佈在多年凍土地區,下墊著凍土層。由多年凍土的南界往北或下界往上,季節融化土層逐漸變薄,由2.0~3.0米減小到0.1~0.2米。在北半球4月初開始出現季節融化層,至9月底10月初達到最大融化深度。

  季節凍結層冬天形成時,隨凍結鋒面自上而下移動,土中水分向凍結鋒面遷移並發生聚冰作用(見凍融時水分遷移),冰層及冰透鏡體主要集中在最大凍結深度的2/3~1/2部位。凍結後的土體體積增大,由此產生的凍脹可使各類建築物產生變形和破壞。季節融化層的凍結有兩個方向,一是自地表往下,一是自多年凍土上限往上。由於水分向兩個凍結面遷移,因此季節融化層凍結後的聚冰現象及水分的重新分佈與季節凍結層不同,在季節融化層上部1/3處及凍土上限附近冰層和冰透鏡體較為集中。(見圖)

季節凍結層和季節融化層水分重新分佈示意圖

  夏天季節凍結層和季節融化層融化時,由於冰層及冰透鏡體分佈的不均勻,形成土層不均勻沉降是導致各類建築物變形和破壞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