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疾病的地理分佈規律及其與自然和人文環境的相互關係的領域。它是醫學地理學重要的研究內容。

  簡況 疾病地理的思想可以追溯至古希臘學者希波克拉底,他最早闡述瞭自然環境因素,諸如水、熱條件對人類疾病的影響。疾病地理的研究大致分為兩個時期:早期主要研究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對疾病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更重視化學環境以及人類社會文化環境對疾病的影響。

  研究目的和內容 研究疾病地理是為瞭揭示不同的自然環境因素(主要指氣候、巖石、土壤、植物、水、化學物質及生物等)和社會因素對疾病的作用,掌握疾病的地理分佈規律及其變化趨勢,為改善環境、預防疾病、保證人類生活環境的最優化提供科學依據。

  疾病的地理分佈規律是疾病地理研究的重要內容。病區指人群中存在某種疾病或者可能發生某種疾病的地區。研究疾病的地理分佈規律必須查明病區及其形成和變化規律。病區類型和病區穩定性是病區研究的主要內容。病區有兩種類型:連續分佈病區和孤立分佈病區。病區的穩定性依疾病的特征不同而異。如鼠疫、黃熱病的病區是相對穩定的。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甲狀腺腫、克山病和大骨節病等非傳染性地方病(生物地球化學疾病)的病區都較為穩定。但許多疾病的病區非常不穩定,病區往往由於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如土地侵蝕或灌溉、植樹造林或森林砍伐、道路鋪設、跨流域調水、大壩修築、新墾區的建立等,都可能引起病區范圍的變化。

  不同的地理區域,疾病地理的研究重點也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發展中國傢,傳染性疾病仍然存在,某些腸道寄生蟲疾病、傳染病和營養不良性疾病是影響人們健康的主要問題。在這些國傢,疾病地理的研究重點在於瞭解疾病的分佈規律及流行特點,為防治疾病提供線索。在發達國傢,隨著保健條件的完善和醫療教育的發展,許多傳染性疾病已被控制,而影響人們健康的疾病主要是諸如心血管性疾病、癌癥和一些神經系統的疾病。因此,保健地理、療養地理的研究變得愈加重要。

  研究方法 發病和死亡統計是疾病地理研究的基本資料。統計學方法、相關分析技術和疾病制圖在疾病地理研究中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